2024年12月13日

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孙蚌珠

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实践,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任务,系统阐明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中特别强调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对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生产关系。马克思指出:“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新质生产力也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发展的,基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同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不会自动形成,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调整完善,形成适应和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生产关系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的系统,各个方面相互联系并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涉及社会再生产的整个过程。构建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加快构建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强调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一次重大理论创新,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而新质生产力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因此,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构建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社会生产关系是多层次的,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诸多关系,需要通过一定的体制机制来实现。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新质生产力催生出新产业、新模式,这些新产业的生产要素发生了重要变化,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组合配置相较传统产业有很大不同,迫切需要适应其特点建立体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制度。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后者主要是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需要指出的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必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与之相应已有制度需要不断健全,新领域新实践需要推进制度创新、填补制度空白。

新质生产力涉及众多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并形成与之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必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注重系统观念,树立全局思维,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的关系,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型生产关系,并实现两者良性互动、协同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

--> 2024-12-13 孙蚌珠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73609.html 1 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