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武冈市迎春亭街道地母庵村,村民曾德龙和村民们正忙着制作武冈当地的特色小吃——“泥嘎子”。简单质朴的食材——糯米粉、南瓜和少许白砂糖,在他们的巧手中,完成了一场华丽的蜕变。
曾德龙介绍,选取优质的糯米粉与蒸熟的南瓜混合,加入适量清水,反复揉和直至形成柔软的面团。接着,将面团放置蒸锅蒸熟,取出后用擀面杖擀成薄薄的饼,再用剪刀或者菜刀切分成大小均匀的面剂子。捏住面剂子的两端轻轻往外一翻,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便跃然指尖。随后,经过数小时的阳光晾晒,“泥嘎子”得以长久保存。当需要食用时,将其放入高温油锅,伴随着“滋滋”的美妙声响,外皮迅速膨胀,直至披上一层金黄酥脆的外衣,就可以出锅了。
轻轻掰下一块放入口中,“泥嘎子”那酥酥脆脆的口感瞬间在舌尖散开,清甜的滋味与糯米、南瓜特有的清香相互交融,唇齿留香,令人回味无穷。这便是无数武冈人童年记忆里最珍贵的美味——“泥嘎子”。
曾德龙说,“泥嘎子”也被称为糯米面花泥犒子,这种小吃口感软糯,香气扑鼻,通常作为零食食用,也可以搭配米饭或面条。“泥嘎子”以其亲民的制作成本和简易的制作工艺,成为当地百姓逢年过节必备的一道点心。每至年关,家中长辈们总会在厨房中忙碌穿梭,精心烹制这道饱含心意的美食。而孩子们则像一群欢快的小鸟,急切地围聚在厨房周围,眼巴巴地望着锅中逐渐成型的“泥嘎子”。
出锅后稍经冷却,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伸手抓取,哪怕有时被烫得直呼气,也不舍得将那美味吐出,那是一段充满欢笑与温馨的童年时光。“泥嘎子”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友谊的桥梁,孩子们相互分享着这甜蜜的滋味,传递着纯真的快乐;它也是长辈们疼爱的载体,那一个个亲手制作的“泥嘎子”,饱含着对晚辈的宠溺与关怀。
作为武冈独特美食文化的杰出代表,“泥嘎子”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在历史的长河中代代相传,在时代的浪潮中愈发彰显出其独特的魅力。对于漂泊在外的武冈游子而言,“泥嘎子”早已化作一缕浓浓的乡愁,深深烙印在他们的心底。无论身处何方,只要一想起那熟悉的味道,游子们心中便涌起无尽的思乡之情。
为了让这份珍贵的童年味道能够跨越千山万水,慰藉游子的思乡之苦,同时也为了将武冈的特色美食推向更广阔的天地,曾德龙通过抖音等网络平台,全方位展示“泥嘎子”、米花的制作工艺与独特魅力。他希望直观地展示传统美食的手工制作过程,吸引更多人关注、了解武冈的特色美食,弘扬当地特色美食文化,用“乡味”留住乡愁,以传统美食赋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