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下午,作家魏斌应邀到武冈十中举行文学讲座。武冈十中和展辉学校文学社社员、武冈市作协部分会员等共400余人参加了讲座。
魏斌,1978年生,隆回人,现任《爱你》杂志主编、湖南省寓言童话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作品入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1949—1999)》等数十种选本,出版有诗集《我看见雪花的翅膀》《长沙书》等。
那天,我早早就来到报告厅,坐在第一排。
讲座开始,魏老师开门见山,问:“从阅读到写作,中间还有什么?”我早就想和魏老师交流,没想到机会来得这么快。我正要举手,后排一男生马上站起来,大方地进行了回答。魏老师又问,还有谁愿意说一说吗?我又举手。但附近一男生直接站起来,有条有理地说起来。我两次都没“抢”到发言机会,心想:魏老师是想和“下一代”多交流,我这个“旁听生”应该“懂事”。谁知魏老师说:“我不想剥夺‘大孩子’回答问题的权利,前排这位‘老师’来说说。”我站起来,接过话筒,诚恳地说:“我想,从阅读到写作,中间还有生活……”我刚说完,接二连三又有人举手发言。
最后,魏老师简明扼要地说:“刚才大家的回答都对,证明大家都在思考。思考就是从阅读到写作的中间环节。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这个阅读是广义的,既要读世界,又要读纸质经典,带着目的去读,最后才能带着使命去写。”
魏老师进一步指出,读世界,就是要走进大自然,勇敢地探索世界,熟知周围的环境;读纸质经典,要读经过时代筛选的书,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向大师学表达。
魏老师说,不要写一些不痛不痒的文字,写作者要有同情心和同理心。他说:“小学所学的《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对我影响深远。”一个写作者,要关注现实,探讨人类的命运,向往美好的生活;真正的写作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接着,魏老师用《孔乙己》中的一个片段阐释了如何提炼素材。随后,魏老师谈到了写作能力,强调多用名词和动词,少用形容词和副词。在谈及文章蕴含的七个元素时,他指出:“信仰、情怀、情感、逻辑、好奇、幽默、积极,一篇佳作至少要具备五个元素。”最后,魏老师还讲到标题是文章的“文眼”,要做到“标题小,文章大”……
魏斌老师的讲座生动、详实,联系自己生活谈感悟,富有艺术感染力。
在观众互动提问环节中,魏斌老师与文学爱好者们进行了坦诚交流。针对一学生提出的“高中生学业重,没时间大量阅读,怎样写好文章成为作家”的问题,魏老师说:“不用着急,不必担忧,文学创作是一场马拉松式的长跑。在平时生活学习中,留心观察,细心感悟,积累素材,放在心里酝酿五年、十年、二十年……再来写也是不迟的。”
(管叶平,任职于武冈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