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1日

◆史海钩沉

城步金石记(二)

阿 旧

惜字炉

该炉在城步丹口镇易家田村。

此炉一面为碑的形式,穹形门洞上方雕饰扇形门额,额书“惜字炉”,正楷,阳文。书法精湛,雕工精美。下为对联:“斯文宜未坠;道器自常存。”阴文,楷书,点画精到,圆健朗秀,清雅优容。碑右侧写有建立日期:“大清道光贰拾叁年岁次癸卯太簇月榖旦立。”道光二十三年即公元1843年,干支癸卯。太簇月指正月。榖旦即吉日。左侧为捐建者与石匠的名字:“信士陈进谦、陈进诗同置,石匠罗安富兄弟造。”

敬惜字塔又叫敬字亭、惜字塔、焚字炉,是古人专门用来焚烧字纸的建筑,也是古人“敬天惜字,崇儒重书”理念的体现。村内建了惜字炉,无论是破损的书籍、废弃的字纸,还是不慎掉入河中的纸张,都一定要拿到“惜字炉”去焚烧,以表示对字、纸的尊敬和爱惜,也就是对文化的尊崇。

湖南图书馆所编的《湖南氏族源流》载,易家田陈氏出自羊石田。相传其先祖乃武冈唐姓,明末避乱来此,改姓陈。陈汉彪第十六世孙陈通福为羊石田陈氏始迁祖,捐建惜字炉陈进谦、陈进诗兄弟为其第七世孙。

“团防局落成碑记”

“团防局落成碑记”摩崖,在城步西岩镇狮子岩。西岩镇在县城东北方位,东接武冈,西界绥宁。狮子岩为县内名胜,因岩石似狮而得名。同治《城步县志》载:“秀骨天成,弇口张开,须眉毕肖。”

西岩古为要地,清代有西岩塘、西岩铺,皆有司兵。又有风门岭,为黔楚大路,地势极为险要。清初屯兵驻扎并建汛(清时汛为基层防守单位)于此,为扼靖州绥宁之要冲。区内崇岭绝壁,林箐深密,向为奸匪盗贼啸聚之地,深为民患。

此碑记称,自民国以来,这里盗匪为患,辛酉(即民国十年,1921)之后更为猖獗,于是建团防局于狮子岩顶,以扼控弹压。此记为团防局长萧庆藩所撰,时间在1923年的农历六月。

据碑记,此团防局管辖范围为城步下六都乡。下六都乡又分东部与西部,东部辖碧云、成溪、延青三乡;西部辖凤翔、安仁、露润三乡,共六乡。大约在1931年,城步划为五个自治区,下六都乡之东部三乡为第二区,西部三乡为第三区。可见,西岩团防局的管辖范围近小半个城步。

从碑记内容看,团防局长萧庆藩似乎是一个保一方平安的贤明士绅。而在当地的穷苦百姓看来,萧庆藩却是个横行霸道的恶霸大地主,生活荒淫无耻,百姓背地里称他为“萧阎王”。其一家五口人占有良田700多亩、杉木竹林200多亩,每年收取的租谷就达3000多担。

苗文石刻群

苗文石刻群,在城步丹口镇,是国内已发现的性质最明、年代最早、类型最多的古代苗文石刻。石刻群大体包括古体苗文、近体苗文、变异体苗文和图形符号四种类型,2019年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苗人之前只有语言而无文字。唯清代陆次云《峒溪纤志》载有苗文歌谣,并称,“苗人有书,非鼎钟,亦非蝌蚪,作者为谁,不可考也。”而城步苗族祖先首创篆字苗文,至少在清乾隆初,便已广泛流传使用。先从城步横岭桐开始,逐步普及至城步五峒苗乡瑶寨,进而影响到广西龙胜、桑江和绥宁的界溪及通道临口等地。

乾隆初,当地苗民粟贤宇、杨清保为逃避清朝政府的监视,曾使用这种篆字体苗文,以宣传、组织和发动群众举行起义。乾隆二年(1737),粟贤宇、杨清保等领导的起义被镇压。时贵州总督兼管巡抚事务大臣张广泗在上折里谈到了这种篆字苗文:“臣将送到符纸详细查阅,类系巫师祈禳,并无句读文义可寻,印摹似篆非篆,亦不成文。”(《张广泗奏查获杨清保等人折》)

清廷视篆字苗文为洪水猛兽,乾隆六年(1741)下令强行销毁,永禁使用学习苗文:“楚粤苗、瑶多能汉语,粗识字,宜编立保甲……所藏军器悉缴官,不许私人打造。其从前捏造的篆字,即行销毁、永禁学习。如有故违,不行首报,牌内一家有犯,连坐九家,治寨长失察之罪。”

--> 2024-12-11 惜字炉 阿 旧 ◆史海钩沉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73525.html 1 城步金石记(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