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贵客到苗寨……把米酒桌上摆,把油茶端出来,木叶吹起来,把山歌唱起来,饭菜做得喷喷香呐,要让客人过得愉快里哪乖!”
11月30日清晨,伴随着清脆的山歌声,一台旅游大巴搭载着30余名游客,沿着穿村而过的边南公路缓缓驶入城步桃林村村寨。
“微风不燥,天气正好,寨子让人心安。”刚下车的陈女士伸了伸懒腰,猛地呼吸一口新鲜空气。同行的好友上前挽着她的手边走边说:“走,去河边看看。”
休整片刻后,导游上场了。作为青衣苗族支系聚居的原始古村落,村寨苗文化底蕴浓厚。明代中期,村里苗族先民迁徙至此,筑寨栖居,世代繁衍,发展成拥有600多年历史的苗族古村落。现在600余人的村寨,95%是苗族,穿苗装、说苗语,沿袭着苗族古老习俗,是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传统村落”。
“哇,历史悠久。”“不虚此行!”跟随着导游的步伐,沿着青石板路,拾级而上,大家一边近距离感受古村落的魅力,一边不时发出感慨。
在这特有苗寨中行走,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涌上心头。走走停停、说说笑笑间,便来到了苗寨的最高处。这里有两棵树龄达1000年的鸳鸯南方红豆杉,两人合抱还有空余。时至今日,它们依然枝繁叶茂,彼此守护上千年,让大家深深赞叹。
鸡鸣犬吠,烟火升腾。刘德其夫妻正在自家的农家乐里忙得不亦乐乎。“中午预约了3桌客人,菜都准备好了,就等开炒了。”刘德其提高分贝喊道,“客人从上海过来的,我们准备的都是自己喂养的土鸡土鸭,蔬菜也是自己菜园子现摘的,必须保证是好食材。”其妻子笑着补充。
沿路走过去,相邻的五六户农家乐中,都在紧张有序地忙碌着。村党支部副书记阳杰利不禁感慨起来。“桃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苗族文化传承和保存较为完整,是一个典型的苗族古村落。现存民国时代吊脚楼民宅59500平方米,还有多个戏台、凉亭、钟楼、牌坊。”“但是,边南公路没通之前,寨子很闭塞,出村只有一条毛路,还要翻山,出趟门要一天。”“我们苗寨是县城前往南山牧场的必经之地,通路后经过这里的人越来越多,村子也渐渐有了名气。”
瞄准时机,政府当机立断,鼓励桃林村发展农家乐。第一批试点10户,可经过几番思想工作还是凑不齐10个“敢于吃螃蟹的人”,村干部便自己带头加入。
谁知,第一批试点的农家乐火了。尝到了甜头,其他村民纷纷主动加入。刘德其就是后面加入的其中之一。“我自己只有3万元,找亲戚借,去银行贷款,一共凑了20多万元的启动资金。”2014年,在广东打工几年的刘德其果断回家开起了“苗寨农家乐”。如今,“不再欠债了,轻松了很多。虽然有8排7间,能容纳100来人就餐,但感觉有点过时了。下一步,准备将外观调整一下,再把门前的空地都利用起来拓宽,方便游客停车。”
“村里不仅有了近50家农家乐,还有多家高档民宿,并成立了演艺公司、旅游发展公司,发展乡村旅游经营主体47家。”阳杰利搓了搓手,语气里满是欣慰:“为了更好地演绎和传承桃林村的传统文化,村里还成立了桃林文化中心,组织村民编排、表演苗族特色节目,将苗族真实的生活场景搬上了舞台。”
桃林村以桃林闻名,每年2月中下旬,2万多株桃花争相开放,吸引数以万计游客前来观赏。作为前往南山牧场的必经之地,桃林赏花渐渐火热起来,随之衍生出水上乐园、苗族文化表演、农家乐、民宿等产业。桃林村从一个“养在深闺”的小山村,蝶变为年综合旅游收入达800多万元的旅游知名村。
时至傍晚,大巴车所搭载的一行人结束了在桃林的美好行程,下一站,南山牧场。大家都不约如同地表示:“明年春天,桃花盛开之时,再约桃林!”
似乎感知到了客人的不舍和对来年的约定。此时刚安静下来的村寨,从最高处飘来一阵歌声:“帅哥来到桃林寨,桃花朵朵惹人爱,桃花树下桃花梦,十里桃花任哥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