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9日

“专车开往古村”乡村发展见闻系列报道之一

茶马古道日日新

邵阳日报记者 马 娟

编者按

浪潮翻涌,城乡巨变。历经百年岁月洗礼的传统古村落,是乡村发展变迁的“活化石”。邵阳现有记载的古村落60余个,它们虽是时代发展洪流中不经意的浪花、却直观且深刻地记录着社会向前的脚印。这些古村落如今发展得怎么样?生活在古村的群众获得感如何?近期,本报记者跟随不同专车深入四个特色各异的古村落,记录所闻所感,形成“专车开往古村”乡村发展见闻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11月30日7时,一辆白色垃圾转运车穿过晨雾,抵达新邵县白水古院。作为白水洞景区新推出的景点,古院的知名度远不及白水洞瀑布,游客尚少,垃圾量也小。转运车司机邓杰和同伴将两个垃圾桶抬至斗车臂,不到十分钟,桶内垃圾便倾倒一空。

这里是同治年间通往宝庆府的茶马古道起点,也是有着160多年历史的白水洞村发源地。1864年起,从新邵前往宝庆府的商贾马队,先要在古院歇脚,再经杨柳、曾家、白水进城。沿线民房密布、人流汇聚,至今仍是村民生活聚居区。据不完全统计、白水洞村保留有民国以前的建筑10余处,古桥古道遗迹8处,被列为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穿行在房舍田埂间,如今仍可见多处残存的石桥古宅。

“小时候听老人们说,古院周边有一片清代修建的老房子,立着十来米高的牌坊,热闹得很。”白水洞村支书曾庆武指着古院南后方回忆道。

如今,崭新的白塘路将古道一截为二,青瓦灰墙变成了集中连片的洋楼。随着村民生产生活方式的不断进步,从前的泥石土路被封存进村庄记忆。路边整齐摆放的绿色垃圾桶、井然有序的村居院落不仅见证着村民们物质生活水平提升,也诉说着古村人居环境的变化。

今年83岁的老人蒋平方告诉记者,如果放在六七十年前,现在村口垃圾桶里的垃圾,全都是“宝贝”。“我小时候,家里人连一块破布都舍不得扔,剩下的蔬菜果皮用来堆肥,哪儿有垃圾一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经常有新衣服穿,吃的各种各样,丢的自然也多了。”

村支书曾庆武说,全村1552户家庭,配有垃圾桶140个,垃圾收集亭20处,专职环卫工人18个,相当于每300个人就有一个专业保洁。“日产垃圾5个立方,比二十年前多了一倍不止。”

“大家对卫生越来越讲究,说明日子过得好。”环卫工邓田秀说。她负责白水洞集中安置片区公共区域卫生,楼道和房前屋后卫生都由住户自己打扫。居民楼不远处就是垃圾集中清运点,每当环卫车驶来,附近的环卫工人和居民都小跑着把垃圾送过来。“村里要求我们清扫的垃圾不落地、不过夜。”

曾家嘴巷子是老茶马古道后街。这里民房密集相连,仍保留着古时的狭窄过道,但过道里杂物有序堆放、干净整齐。卫生示范户曾建国自豪地说:“清扫垃圾又不是难事,每天动手十分钟,舒适一整天嘛。”

村民雷有林在自家门前种下一片灌木丛,每到夏天花草相映、蝶飞蜂舞。“现在种地高科技,节省出来的时间,用来养花养草,自己开心,大家也喜欢。”他说。

记者跟随环卫车两个小时,白水洞村垃圾终于收集完毕。邓杰缓缓启动车身,驱车赶往附近的垃圾焚烧发电厂。那里每天可以处理3000多吨垃圾,每吨垃圾可以生成5千瓦时电。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修垃圾仓,各家各户的垃圾堆进去生成肥料,来年再埋进土里。到了八九十年代,发现很多垃圾降解不了,改修了垃圾围挡,集中焚烧。再后来垃圾转运车上门来收,送到县里集中填埋。现在竟然用垃圾发电了,这叫环保!”曾庆武向村民们解说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白水洞村扎下了根。

--> 2024-12-09 邵阳日报记者 马 娟 “专车开往古村”乡村发展见闻系列报道之一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73401.html 1 茶马古道日日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