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三一专用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三一专汽)生产的氢能搅拌车在重点项目工地来回穿梭。
体积不大,却因产品耐久性、环境适应性居行业前列,邵阳市通达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车用氮气弹簧销量稳居全国榜首。
……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新能源专用车产业建链成群,成功将新能源专用车产业集群打造成为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积蓄起强大动能,实现快速发展。
◆建链集群积势蓄能
11月25日,位于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三一专汽总装车间里一派繁忙景象。这里每天可生产80余辆各式工程专用车,其中不乏新能源工程车。
三一专汽是三一重工的全资子公司,拥有混凝土搅拌车、自卸车、专用车底盘等主打产品。三一专汽紧跟新能源车发展趋势,抢先布局,开辟出了新能源工程车新赛道。
2018年,三一专汽首台电动搅拌车研发入市;2019年,全球首台电动无人搅拌车在此下线;2020年,全球首台氢燃料电池搅拌车也在三一专汽邵阳灯塔工厂下线。凭借柔性自动化生产、人工智能和规模化IOT(物联网)技术的运用,三一专汽建成全球最大的电动搅拌车生产基地,产品涵盖了多种工程车辆。“如今,新能源工程车来势迅猛,已成为公司新的增长极。”三一专汽总经理苟海成介绍。
三一专汽高质量发展稳健前行,也带动我市数十家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涵盖了从原料制备到终端产品制造的全产业链,形成了资源配套、集群式发展的格局。
产业发展从来不是企业“单打独斗”。自2021年起,我市顺势而为,依托三一专汽新能源专用车生产基地,全力打造新能源专用车产业集群,让集群内企业协同攻坚、共同发展。
挂牌成立新能源专用车发展促进中心,制定产业链全景图,扶持龙头企业,招引、培育链上企业……在建链集群上,我市“满格”发力。
作为承载园区,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紧密围绕新能源专用车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全面开展服务工作。从招商引资到产业项目建设,再到规模工业培育、企业服务以及优化营商环境,树立了“产业园”的品牌形象。
5家电子元件企业、8家动力电池企业、2家车载显示玻璃企业、8家电气设备企业、9家装备制造企业、5家光电元件企业、9家零部件本地供应商……我市新能源专用车产业集群共涵盖了82家企业,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76家,形成一个集原材料回收再利用、材料再制造、零部件制造、整车制造、充电服务、报废车辆拆解、动力电池金属塑料回收于一体的新能源全生命周期价值链。
2023年,我市新能源专用车产业集群总产值达349.86亿元,同比增长47%,占全省新能源专用车产业总产值的68.7%;建成全球最大的新能源专用车生产基地,产品占据了33.7%的全球市场份额,连续三年保持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
◆产业集群向高攀登
今年5月,三一专汽与普茨迈斯特联合研发的P9 G iONTRON电动搅拌车斩获2024 INTERMAT创新奖特别奖,标志着该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也意味着,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中,三一专汽找到了一个新的增长点。
三一专汽深知,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于是,三一专汽一路向“新”,不断向“高”攀登。在新款电动搅拌车、电动自卸车产品接二连三面世的同时,三一专汽已经布局氢能源领域,自主研发出410、412氢能搅拌车等氢能源产品,碳排放更低,现已在多个一线城市试点运行。
和三一专汽同为集群中间环节企业的纽恩驰(湖南)环境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纽恩驰公司),致力于中小型新能源环卫装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同样创新成果丰硕。
近年来,响应国家“车路云一体化”战略,纽恩驰公司大力研发无人驾驶清扫机。“我们自主研发、生产的无人驾驶清扫机,采用多传感融合感知技术,北斗导航与高精度地图匹配定位,抗干扰能力强,在复杂环境下也能够高精度定位。”该公司总经理张术春介绍,产品目前已在全国30多个城市商业运用,国家首批20个“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公布后,公司无人驾驶清扫机的订单迅速增加。
科技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越来越多集群内企业把科技创新摆在首要位置。企业之外,邵阳市委、市政府也在发力,建成多个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产学研合作,为产业裂变奠定基础,推动集群产业升级。
目前,我市新能源专用车产业集群拥有49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有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1家、省级单项冠军企业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6家;近三年授权核心发明专利211项,主导、参与制定标准11项。
◆锚定500亿元级目标
今年3月,我市组织新能源专用车产业集群企业开展精准对接大会。69家链上企业参与对接,其中,8家企业现场签署原材料集采协议,7家企业就铸件和热处理工艺共享达成合作,4家银行为8家企业现场授信14.4亿元。
集群内,对接活动接连不断,既有产品的对接,也有专精特新培育、创新创业、投融资、破零增倍、湖湘精品及企业法律服务的对接。“以产业链优化联动,让企业更紧密地合作,共同推动行业繁荣和发展。”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活动的开展,致力形成新能源工程车集群来势好、高端领域活力足的产业新生态。
对新能源专用车产业集群下一步的发展,我市思路清晰:聚焦于四大核心领域。不遗余力提升创新驱动能力,以科技引领发展,为企业注入活力;坚定不移地落实节能减排举措,响应绿色发展的号召,为环境保护贡献力量;推进信息化、智能化改造升级,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拓展招商引资渠道,创新合作模式,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合作伙伴,共同推动集群发展。
“我们力争在未来3年内集群规模达到500亿元级,市场份额提升至45%以上,加快建设全球领先的新能源专用车生产示范基地;打造国家级技术平台8个,每年专利产出量增长14%,并降低平均能耗6%;新增世界级品牌1个,培育中国著名品牌3个,向国家级产业集群进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对我市新能源专用车产业集群未来发展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