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根草去。”2006年的夏天,李兴兰从湖南科技大学毕业之后成为了市二中一名高中生物教师,她把这句名言贴在了自己的办公桌上。辗转十几年,这句话仍然激励着她不断前行,提醒着她不忘初心。
从教之初,李兴兰就把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作为重点,观察每个学生的性格差异,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刚参加工作时,教学条件有限,很多教具缺乏,在备渗透作用的这堂课时,为了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这个知识的难点,她想到了自制教具。于是,她买了绘画白纸和颜料,凭借自己读书时对绘画的爱好把渗透示意图画了出来。当看到学生们对这别出心裁的教法惊叹不已时,她在教改的道路上愈发有了前进的方向。于是,在讲遗传学知识时,她会从身后掏出一棵小小的豌豆苗,引得学生们惊喜不已;在讲植物的向光性时,她会把那棵在家精心培养的歪脖子盆栽带到讲台上展示,让学生们对生物的兴趣更加浓厚。
作为经常带三个高三班级生物的任课教师,李兴兰还兼任班主任。李兴兰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看天气预报,遇上刮风下雨降温,她总是第一时间在家校联系群里提醒家长为孩子们准备雨具添加衣物。肯定学生,鼓励学生,激励学生,爱护学生,李兴兰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班主任的日子辛苦,但李兴兰总是微笑付出。坚守在讲台的她,成为了学生们求学途中温暖的“一盏灯”。
在专业技能上,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李兴兰从没有放弃过对自己专业技能的打磨和发展。她认真研究教学方法,在教学期间多次发表论文研究课题,获得了省二等奖和市一等奖等荣誉。同时,她还参加了很多的教师技能大赛,希望能在一次次评比和竞赛中改正自己的不足,学习其他教师的优秀之处。在这些竞赛中,李兴兰获得了市直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等奖、市说课比赛一等奖等。此外,她还认真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从中汲取营养,再将其灌注到对于学生的教育中去。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进步的她也是自己的“一盏灯”。
李兴兰对后辈从不吝啬对教学经验的分享,总是鼓励新老师,和新老师一起学习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她相信,只有教师队伍之间不断地探索,不停的分享和传承,才能做到教学的“进化”,才能培养出优秀的“豌豆苗”。2012年李兴兰指导新进教师张晨,使他现在已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生物骨干教师。2022年至今,李兴兰又指导培养新进教师周一舟的教学。李兴兰对于新进教师毫不保留地分享和教授,点亮了新教师职业生涯初始的“一盏灯”。
教育教学不是一蹴而就也并不会一劳永逸,过程中也许会有迷茫和黑暗的时候,但李兴兰用自己的行动坚守着初心,努力地点亮一盏又一盏的灯,用昂扬的姿态,成为了那知识海洋中的“掌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