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7日

◆思想者营地

云山问道

石光明

徐志摩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道最美的风景。此言不虚,一座烙记心底却未谋面的云山,我牵念了五十年。

五十年前,我离开巫水河边,去了渠水上游的通道读中学。语文课,老师朗读一篇散文,这是当时除毛主席诗词,我第一次接触的文学作品。语言意境优美,老师表情更美……篇名不记得了,文中描写的云山美景却深深印在了心里。老师姓赵,说这是家乡的一座名山。她是武冈人,一口普通话略带方言尾音。赵老师只教了我们一个学期就离开了,后来再无消息。我却晓得,遥远的天边有座云山,是有老师乡愁的地方。

后来,数次武冈行,逗留古城,或差旅,路过云山,行程匆匆,无暇上山探望,唯记忆一直未淡。

今年深秋,在紫霄峰,面对云山群峰,我有相见恨晚之叹。这是我与云山的初遇,却总觉得似重逢。这次上云山,选了个雨霁的次日。凭经验,山高林深雨后少不了岚生云飞。

果然,云山并非浪得虚名。登山路上,云在路上飘,如潮流涌动;车在云中行,似波心泛舟。行走山间,云雾如影随行,把山石林草、泉瀑溪涧、桥亭台阁演绎得影影绰绰,虚虚实实,村舍人家、禅院古刹都若隐若现,恍若仙境。这里看云海极有趣。云缠着山,山揽着云,云是山的梦,山是云的根。云来了去了,山在这里;云聚了散了,山还在那里。山就是云的天地,云的天下,没有山,云便失去了坐标,失去了方向。山里的晴岚雨雾,晨露暮霭,都是云的近亲远戚,你喊一声云,它们都会晃晃身姿点点头。有云的地方是少不了风的,仿佛孪生姐妹,风依云长袖善舞,云御风舒卷而行,风起云涌,把“风云”二字写满峰壑。风与云也有不协调的时候,你看,云欲停而风不止;云也我行我素,左突右奔,欲盖弥彰,留一笔残山剩水让风去收拾。

古往今来,写云山的诗不少,多着墨于楚天曙色、奇峰横叠、花开风暖,和丹井药锄、秦人古道,一带烟光道不完、画不尽。含“云”量高的大概是清乾隆年间进士刘文徽的《云山》诗:“山以云名云即山,云生山头山埋云。山静云动云无定,云多山少山难分。”云气蓊郁,蒸腾变幻,极写云与山的纠葛。

云山是雪峰山余脉。以“云”名山,国内外不多。云山何人命名、何时冠名,已无从查考。晚唐五代道士杜光庭所著《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是一部道教地理集,集录天下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其中说,“第六十九,云山,在邵州武冈县”。这应该是关于云山最早的记载。

道教把云山列为六十九福地,是有来头的。《列仙全传》记载:“秦始皇遣卢生入海求神仙药,不得,卢与侯生谋隐,入邵陵云山。今山有侯仙迹、卢仙影、秦人古道、炼丹井、飞升台、扫坛竹,皆其遗迹。”《列仙全传》是明万历年间刊行的一部图文版“神仙”传记。

卢、候二生事迹,《史记》有实录。卢生是燕国人,侯生是韩国人,都是秦始皇身边方士。秦始皇称帝后,求长生不老,先后派徐福、侯生、卢生等人访仙和寻求不死药。求不到仙药会被处死,于是,徐福留居东瀛不归,而侯生、卢生则相约逃遁南方,隐入舜帝南巡的越城岭附近山野。据《史记》,因为卢生私下讥讽秦始皇并逃跑了,秦始皇大怒,下令对咸阳的方士进行审查讯问,“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被坑之咸阳。而此时卢、侯二生已隐入云山,掘丹井,荷药锄,悠然修行,全不知秦末的天翻地覆。正如盛唐诗人王昌龄《云山春晓》诗云:“苍深翠浅瀑峥潺,岂谓讥秦始爱山。一炬咸阳机冢赤,紫霄巍立晓云间。”过去读王昌龄的《送柴侍御》,为“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诗句触动,曾猜想他何以熟知武冈?访云山,才明白王昌龄来过武冈,上过云山,观云听瀑,吊古咏史。

云山堂的云雾格外浓。走在幽静的山道,就是在云雾深处穿行。浅绿淡紫的石板路,绿褐相杂的森林,都像贴纸一样黏在灰白的云的底板上。胜力寺坐落云山堂山坞,这是一块被七十一峰重重环抱,形如莲花之蕊的莲花座。从紫霄峰姐妹亭过去,路阶层叠,曲径通幽。影影绰绰的红墙黄瓦,依然吸睛夺目。寺前古杏枝横,黄叶满地,时光似水,云气如烟。这里的云一副深沉的样子,显出些个性来……挟着湿湿的草木泥腥,时而攀树援枝去,时而拂面上衣来。云山十景中的“杏坞藏春”在此,“云外钟声”也源于这里。有题诗曰:“桃花易赚渔人入,故向云中种杏花。”徜徉杏坞,不由得想起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在这里,人要学会“难得糊涂”,因为眼前是云是雾还是烟?很难分清楚,也不必分清楚。

寺院山门左侧,山崖上有四个丹书大字“六九福地”。道家福地与佛门胜地同处一地,恐怕也是云山一大特色。

道教是我国本土宗教,源于古代的巫术、神仙方术。道教立教是东汉的事,而道家先秦时就出现了,是道教的上游源头。

不仅佛道青睐云山,儒家更是把它作为读书治学的风水宝地。唐宋诗人来过,前面提到盛唐诗人、“七绝圣手”王昌龄。王昌龄之后,宋朝陈与义也作过一首同题诗《云山清晓》:“崒嵂奇峰万叠横,山花开后暖风轻。楚天曙色平分处,一带烟光画不成。” 陈是南北宋之交著名诗人。靖康之变,北宋灭亡,陈与义南迁避难,曾在邵州武冈寓居数月。与王昌龄写春晓,触景生情、咏史抒怀不同,陈与义选取“清晓”,偏于写景,以景寓意,面对眼前奇峰万叠、山花暖风、楚天曙色一派大好河山,感怀家国不幸,喟叹“一带烟光画不成”。

有几位明清读书人是必须说的。明末清初,诗人潘应斗、潘应星 “不肯为官,三征不起,洪承畴欲招之不得”,兄弟俩流连云山,卜筑威溪。潘应斗有诗明志:“此地谁云非我有?幸于邱壑性同深。”还著《云山别志》,为云山作传。潘应星则把云山的奇山秀水层林幽云,凝炼升华为“云山十景”,成为云山的百年招贴。

清同治五年(1866),邓绎回乡守孝,僻居云山,写作了《云山读书记》28卷。邓绎是本邑人,曾任左宗棠、张之洞幕僚,因功授员外郎,主讲多地书院。他撰《云山读书记》前后历时十余年,倾注了自己一生读书感悟。手稿现珍藏于湖南省图书馆,据说是不可多得的善本。不知早几年编撰的《湖湘文库》大型丛书是否收入。

清代湖湘著名学者邓显鹤对云山情有独钟。嘉庆年间主笔《武冈州志》,曾考察云山三天,夜宿胜力寺,对云山之云有细腻描写:“每晨起坐院中,见脚底白烟一线蓬蓬出石际。老僧曰:云起矣。已而蓊然满山谷,乃叹云山之名不虚也。”其写云山的诗句也让人和韵击节:“一峰扶云飞,一峰负云走。云止峰亦停,青天露肩肘。”“我归云亦归,共此心一片。留得出山颜,他日好相见。”看来,他也有云缘。

紫霄峰宝顶下的姐妹亭是观云海最佳处。比起白云环绕脚下的大视野大境界,姐妹亭的故事如同路旁的花草,不太招惹人。潺潺水流声、唧唧鸟鸣声、沙沙树叶声和隐隐约约的风声在耳畔轻轻而过,越加显得云山静谧。我默默凭栏,沉醉在这方天地。

--> 2024-11-27 石光明 ◆思想者营地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72242.html 1 云山问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