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75年出生的,属兔。兔子爱吃萝卜、白菜,结果冥冥中我就和蔬菜打了一辈子交道。”11月19日,在北塔区陈家桥镇贺井村,望着蔬菜生产基地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刘建军打趣道。经霜历雪的脸上绽开笑容。
今年是刘建军返乡创业的第四年。4年来,他坚持发展生态农业,依托家庭农场这一新型主体,持续做大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产业,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种植大户。今年年初,刘建军与市湘珺铭志学校签订了长期供销合同,年薪15万元,正式走上职业农民道路。
“当农民没技术不行”
刘建军老家在双清区高崇山镇马杨村,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儿子。但在正式投身农业前,他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摸索碰壁。
年轻时,刘建军在云南摆过地摊,做一些小本生意。2002年,因经营不善,他选择回到老家,一边照顾年迈的父亲,一边打理自家地里的农活,日子虽然安稳,却没多大盼头。
2009年,刘建军再下云南,做了两年回收废弃轮胎的生意,最终仍以失败告终。2011年,他奔赴丽江,承包了约1公顷地种菜,却因缺乏经验连续两年亏损。
“别人一斤白菜卖2块,我卖1块,还卖不掉,产量不高,品质也不好。”刘建军回忆道,“那时候我才深刻意识到,当农民没有技术也不行。”
连续失败并没有挫伤刘建军的斗志。偶然的一天,他在菜市场卖菜时,认识了一个正在聘请运输司机的老板。想到从事这份工作能接触到许多经验丰富的菜农,他自告奋勇接下了活。“我去当司机的目的,就是想跟人家学点技术回来。”刘建军说,此后一年多,他开着车去云南各地帮人运菜,一下车便往菜农的田里钻,逮到机会就向人请教有关种菜的施肥、打药等各类问题,还用手机拍下菜农使用的化肥、农药牌子。遇到听不懂的问题,他会用纸笔一字一句地记下来,带回家慢慢琢磨。
刘建军的种植技术进步迅速,自家田里的蔬菜也终于在第三年开始盈利。“在云南,从露天到大棚,我种菜的规模一步步扩大,一度发展到2公顷多农田。”
“村里需要种田能人”
2020年,考虑到孩子的教育问题,刘建军一家从云南回到邵阳。经朋友介绍,他认识了当时正在做建材生意的邓珍强。2021年初,邓珍强当选贺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后,言辞恳切地劝说刘建军着手开发该村的闲置荒地。
“来我们村里发展吧!我们村需要你这样的种田能人。营商环境这块你不需要担心,不管是开荒修路还是架水架电,只要你需要的支持,我们都可以给你。”邓珍强表态。刘建军被他的诚意打动,最终决定到贺井村发展。
在邓珍强的支持下,刘建军和合伙人一起承包了村里8公顷荒地。“一开始土质很差,要用翻斗车把石头一车车运出来。”刘建军介绍,为了改良土壤,每年春天,他从粮食站收购稻谷壳,以1:1的比例把谷壳和有机肥一起搅拌,再放到发酵池里发酵五六个月,中途再加发酵剂,用挖掘机至少搅拌两次,最后再把这些肥料平铺到菜地上,一年下来要用200吨以上的肥料。
“这些稻谷壳就像海绵体一样,它的有机质含量比较高,能将肥料的肥力牢牢储存在上面。浇肥时,我们还要往地里喷洒一些有益菌。这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生物菌群,用来增强作物的抗病性和抗逆性。”说起种田心得,刘建军俨然一个资深农学专家。
经过长达4年的土壤改良,贺井村的8公顷荒地从黄土蜕变为黑土,几十个大棚拔地而起,棚内各类时令蔬菜鲜嫩欲滴。“种田不能心急,它需要时间、汗水和智慧的沉淀。”刘建军说。
“蔬菜基地建成后,每年可以给村集体带来40万元的租金收入。”邓珍强介绍。
“金子在哪都会发光”
回邵创业之后,刘建军仍然坚持沉下身子向其他菜农“取经”。一有空闲,他就开车去邵东、隆回甚至永州等地,借着免费帮人运菜的机会,让菜农教自己技术。别人对此疑惑不解,刘建军回答:“每换一个地方,气候、土质、温差都不一样,一定要因地制宜改变种植方式方法。”
刘建军不光自己学种菜,也毫无保留地教别人种菜。因自家田里闹虫害,贺井村1组村民邓连喜上门请教。刘建军拿上工具就去他田里诊断,手把手教会他怎样杀虫防虫,并承诺:“今后只要你想学,我随叫随到!”
“从育苗、定植到施肥、防虫,我们严格把好每一道关,采用生物治虫技术,从根本上解决农药残留问题,保证蔬菜绿色无公害。”刘建军表示。
今年年初,市湘珺铭志学校相关负责人慕名到贺井村蔬菜基地考察,并对基地的环境和蔬菜产品进行检测。该校对检测结果十分满意,刘建军顺利签下合同。
“老刘是一个非常务实、勤快、肯干的人。市湘珺铭志学校的董事长也十分欣赏他,一直跟我说一定要把他长期留在这里。所以说,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邓珍强评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