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明建设,不仅仅关乎城市文明形象的打造,更象征着城市管理和市民风貌的一种蝶变,也是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和市民幸福指数的一项民心工程。
每座城市的文明建设进程,都牵动着每一名参与者、奋斗者的心。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笃定“愚公移山”志,怀揣一颗平常心;坚守“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初心和信念。但城市文明建设有如九层垒土,非一日之功,需日积月累,众志成城,且应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同抓。不拘于一域,着眼全局;不计于一战,步步为赢;不搞运动式,不搞突击式,不能“瞻前”不“顾后”。要整体式推进,系统性参与,全链条发力。特别要防止出现一些错误倾向,导致工作“偏向”:一是要防止重“硬件”轻“软件”。注重基础设施的“硬件”建设,忽视市民文明习惯存在的“软肋”。比如道路交通的不文明行为,车辆抢道插道,行人随意穿行;校园门口接送小孩的电动车见缝插针,无序停放,占道堵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公交站台高峰期的争先恐后、小区居民楼层层覆盖的牛皮癣等等,既是形象“硬伤”,也成文明“软肋”。二是防止注重“全力”忽视“全民”。有的地方和单位,对文明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全力投入,职工群众却有些“事不关己”。干群互动不够,群众主动参与和积极融入不够,争做城市文明的主人翁意识不强。三是防止重“结果”轻“成果”。有的过分关注城市文明建设是否获得认可,过分在意“结果”;而对城市文明潜移默化产生的市民文明习惯的养成等不太在意。“结果导向”导致认知上本末倒置,进而热衷于搞“面子工程”。四是防止重“速效”轻“长效”。只顾眼前,追求“速效”,不顾长远,急功近利。这种短视的城市文明发展观,很容易造成只下表面功夫,十分有害。
城市文明建设,初见成效易,再上台阶难。正如古人所言:“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城市文明建设,须久久为功:要补足短板。过细梳理,找准薄弱环节、突出短板,强力突破、攻坚克难。从街道到社区,从行业到点位,从街巷到院落,哪些属于顽瘴痼疾,或者“老大难”、“硬骨头”,要拉清单,排工期,上专班,打硬仗。要守土有责。按照行业和区域板块,分门别类,各个击破。“条条”与“块块”、行业部门与属地区域,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守好各自的“阵地”。“条”“块”既要紧密结合,又要各司其职,做到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要接续发力。文明建设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城市文明是一种常态化呈现,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不懈抓。任何运动式、突击式、一阵风式的做法,都属于形式主义、表面文章,极其容易反弹。必须思想上主动化,工作上日常化,成效上长效化,持续接力,久久为功。
(作者单位:市文化执法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