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1日

隆回县“80后”新农人范伟军回乡创业天地宽

唤醒“沉睡地” 耕出“希望田”

邵阳日报记者 黄云 通讯员 梁鹏程

范伟军在田间地头。

“明年就是我种植烤烟的第四个年头了。要想把烤烟种好,每一步都很重要,该做的一定要做到位。”11月15日,隆回县桃花坪街道白窑山村“80后”新农人范伟军正在对收割晚稻后的农田进行深翻耕,为明年的烤烟种植早做准备。

“现在干农业还得看他们年轻人啊,敢想敢干、思路清晰,有自己的规划。”路过的白窑山村老支书陈中平乐呵呵地对范伟军竖起了大拇指,“虽然当初是我带伟军入的烤烟种植的门,短短几年的时间,他现在可比我这把老骨头强多喽!”

听着老支书的夸赞,范伟军憨憨一笑,略显羞涩地挠了挠头。

很难想象,范伟军如今用于种植水稻和烤烟的3.33公顷良田,在9年前却是杂草丛生的荒地。

2015年,一直在外省从事服装行业的范伟军选择回家发展鸡鸭养殖。彼时的他在生意上并不顺利,欠了十多万元的外债,父亲也身患重病。尽管妻子和身边的亲戚朋友都不理解和支持范伟军的决定,他还是顶着巨大的压力,背水一战。

“当时村里的好田地都流转得差不多了,考虑到资金也有限,我就把目光瞄准在这些抛荒了几十年的田地上。村里的人说只要我复垦了这些荒地,就可以免费耕种。”范伟军孤身回到农村的第一件事,就是拿着镰刀去荒地里割草,“那时候我还只搞养殖,每天天蒙蒙亮就起床先把鸡鸭喂了,然后就扎进荒地里埋头苦干。第一年复垦了约1公顷,全都用来种植玉米。”

刚回到农村的范伟军对这片荒地的记忆,还停留在小学的时候和父亲一起在这里插秧,“其实这些梯田抛荒前都是很好的农田,周边水源又充足,每年要产不少的粮食呢。村里的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打工,留守在村里的老人想种点粮食也力不从心,好好的农田抛荒了也可惜,所以当我说要复垦时,大家都非常支持。”

“其实一个行业,当别人不看好的时候,你就越要去做,选择了才有机会,相信了才有可能。”望着如今这片肥沃的土地,范伟军感慨万分,这里是避难冲,也是个山沟沟,在自己的努力下,却成了人人羡慕的“聚宝盆”。到2021年,范伟军准备种植烤烟的时候,已经复垦了3.33公顷荒地。

第一年种植的烤烟全部交售后,范伟军算了一笔经济账,烟稻轮作效益更高,所以就坚持了下来。原本的农田加上复垦的土地,他今年的烤烟种植面积有近6公顷。眼看着范伟军日子越过越红火,白窑山村不少在外工作的年轻人也萌生了返乡创业的想法。

在范伟军看来,回乡创业不仅扭转了自己当时的窘境,还改变了家乡的面貌,养活自己一家人的同时,也为村民提供了不少就业机会。“虽然有些村民一年只能在我这里领到几千块钱的工资,但对不能外出务工的他们来说也是非常难得的。”烤烟种植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人工,范伟军每年给务工的村民发放的工资累计超过了20万元,“让他们有钱赚自己才有钱赚,善待他们,他们干活也会更用心。”

“我很喜欢农业,因为喜欢才坚持下去,即使累一点,心里也是开心的。平常我也喜欢拍一些短视频,发朋友圈、抖音还有视频号,记录从事农业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和大家交流烤烟种植经验,慢慢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粉丝,成了大家口中的‘网红’。”干农活枯燥劳累,范伟军有自己的解闷方法,村里的一花一草都成了他拍摄的素材。没有猎奇、没有煽情,甚至没有美颜滤镜,范伟军通过手机呈现的是简单的日常生活。

“很多人关心和关注我回乡创业的过程。如今,我养殖的鸡、鸭以及加工的大米90%都在线上销售。明年我准备种植6.67公顷烤烟,把养殖业扩大规模。”妻子和母亲在县城设点销售农产品,自己坚守在田间地头,范伟军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计划在接下来的5年里再复垦6.67公顷荒地,扩大农业版图。

--> 2024-11-21 邵阳日报记者 黄云 通讯员 梁鹏程 隆回县“80后”新农人范伟军回乡创业天地宽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71943.html 1 唤醒“沉睡地” 耕出“希望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