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2日

隔山隔水不隔情

——十八洞与邵阳的故事

邵阳日报记者 马 娟 袁光宇 蒋玲慧 郭慧鹏 申兴刚

十八洞精准扶贫主题陈列馆入口。

展示在十八洞精准扶贫主题陈列馆内的洞口芙蓉学校照片。

“在十八洞乡亲们的家中,我耳边听到的都是感恩与奋进,看到的都是自信与幸福。”11月3日,歌手袁树雄激动地说。

当天,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举行盛大吉客节,在受邀参加当晚群众文艺演出活动的五名全国主打歌手中,邵阳籍歌手占了三位:袁树雄、曾勇、刘元元。

“吉客”,在苗语里是感恩、感谢、吉祥如意的意思。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调研时提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此后,每年11月3日,十八洞村群众都会自发举办“吉客节”庆祝活动。2022年10月10日,花垣县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11月3日设定为花垣“吉客节”。

“不光在本届吉客节上,邵阳籍歌手给十八洞人民带去动人的歌声,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在十八洞和邵阳之间上演。”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绥宁县河口苗族乡杨家寨村村民胡美娥介绍。

在庄严的陈列馆里,邵阳元素光彩夺目

“我做梦也想不到,在十八洞精准扶贫主题陈列馆里,能够用手机下载到‘精准扶贫,时代答卷’第006396号荣誉证书!”邵阳日报社编委、资深记者邱少兵表示。

今年10月25日至26日,邵阳日报社前往十八洞开展党员学习活动和主题党日活动。10月25日下午,该社60名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到达目的地后,开展的第一个活动就是参观十八洞精准扶贫主题陈列馆。

2018年至2021年,风华正茂的邱少兵曾受组织派遣,前往新邵县巨口铺镇高升村担任了三年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和第一书记,结果圆满完成全村85户贫困户顺利脱贫、整村脱贫摘帽任务。

当十八洞精准扶贫主题陈列馆解说员指着馆内一台精美的自助显示器介绍“我们湖南的每一位精准扶贫队员都可以从这台机器里下载精准扶贫荣誉证书”时,邱少冰情不自禁地停下脚步。果真,只需输入姓名,自助显示器上就赫然跳出了他本人的“精准扶贫,时代答卷”第006396号荣誉证书,证书上写着这样一段文字:“在湖南脱贫攻坚伟大战场上,感谢您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打赢了这场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您是精准扶贫的参与者,三湘巨变的见证者,脱贫史诗的书写者。”

手捧在十八洞精准扶贫主题陈列馆获得的精美证书,邱少冰感慨万千:“三年前的2021年,我在结束驻村帮扶工作时,新邵县委县政府给我颁发了一份精准扶贫纪念证书。这两本精准扶贫证书,是我今生最大的财富。”

除了邵阳的每一位精准扶贫队员都有一份“精准扶贫,时代答卷”荣誉证书永久性珍藏在十八洞精准扶贫主题陈列馆,还有其他许多精彩的邵阳元素被该馆收藏。

从2017年开始,湖南省实施贫困地区中小学校建设工程,取名“芙蓉学校”,在全省72个县市区建设芙蓉学校100余所,总投资89.95亿元,而在十八洞精准扶贫主题陈列馆展示的,是洞口芙蓉学校孩子们欢乐跳绳的照片。

脱贫攻坚战中,14家中央单位定点帮扶湖南20个贫困县,书写出感天动地的壮丽篇章,其中国家商务部帮扶城步的照片、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帮扶邵阳县的照片和湖南大学帮扶隆回县的照片,一一出现在十八洞精准扶贫主题陈列馆。

“看到那么多邵阳精彩照片出现在十八洞精准扶贫主题陈列馆里,当时我感到热血沸腾!”一位曾前往十八洞参观学习的邵阳市水运事务中心工作人员说。

在非遗传承道路上,两地姐妹携手共进

“我们用南板蓝根的汁液作为天然染料,扎好的白布染品在充分浸泡染料水之后,刚拿出来时是绿色的,等接触空气后才会氧化变蓝。”11月2日,位于十八洞村竹子寨院落“蜡的世界非遗蜡染扎染体验馆”里人气火爆,工作人员正在向一群前来研学的邵阳学员讲解非遗扎染技艺原理。

“这和我们邵阳县的蓝印花布很相似,也是蓝白花纹,也是植物染料。”邵阳学员们七嘴八舌。

蜡染、扎染和蓝印花布同为中国三大传统纺织品染色工艺。深重的蓝,纯净的白,两种最质朴的色彩,成为永不过时的经典。

在十八洞和邵阳县,一抹“蓝”,不仅牵起中国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串起乡村人民的致富梦,更见证两地非遗传承人的不解之缘。

“罗沙沙是我同学。”湘西非遗蜡染技艺传承人、湘西蜡的世界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姚六菊热情地说,“我们俩经常交流产品创新方面的经验,今年9月21日至23日,我们还在衡阳举行的第十三届全省非遗博览会上见了面。”

2016年,姚六菊与邵阳蓝印花布传承人罗沙沙首次在北京服装学院相遇,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磨砺自身“金刚钻”,让家乡的民间瑰宝进一步发扬光大,走出国门、誉满全球。

学时装创意设计、做活性染料实验、交流非遗技艺发展心得……两人在北京服装学院开设的非遗传承研讨班上接触到了本领域国际国内最前沿的知识和课题,碰撞出众多创新灵感和火花。

2020年,姚六菊专程来到邵阳县湖南蓝印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非遗工坊,与昔日的北京服装学院老同学罗沙沙深入沟通:“非遗技艺传承不能靠单一保护。要想让现代年轻人接纳它,创新必不可少……”

两人的想法不谋而合,各自努力,顶峰相见。姚六菊以“公司+车间+农户”的模式,带动乡村振兴,其扶贫产业效益辐射湘西多个乡镇。如今,姚六菊设计包含时装、家纺、玩具、饰品等百余种蜡染扎染产品,让非遗产品回归人间烟火,融入百姓日常;罗沙沙通过“非遗+研学+景区+文创”等方式,不断传承与创新图样,把邵阳蓝印花布带出了邵阳,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目前在长沙、张家界、韶山、凤凰、崀山、大理等21个城市或景区,都设有邵阳蓝印花布产品展馆或销售点,年销售收入近5000万元。与此同时,通过原材料种植、蓝印产品手工制作、开展蓝印技艺培训等,罗沙沙带动2000多名当地群众共同创业、就业、增收。

通过现代设计理念和市场需求的融合,湘西蜡染扎染和邵阳蓝印花布等非遗项目,都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小小竹篾吊千斤,可怜姐妹相思情。千山万水一梦到,隔山隔水不隔情。”姚六菊和罗沙沙共同用双方喜闻乐见的山歌表达彼此的深切思念。“我一定要像姚六菊姐姐一样,把非遗传承事业做成家乡父老乡亲的‘金饭碗’!”罗沙沙表示。

在日常交流交往上,两地群众更加密切

在北塔区江北大市场35栋一间敞亮的门面上,一块“圆梦十八洞——水田河系列酒品”的原木招牌格外引人注目。每天清晨,今年37岁的邓好都会准时打开店门,将新进的水田河系列酒品从这里发往全市20多家分店。

“水田河系列酒品是湘西苗族传统酿酒技艺大师龙顺奇用十八洞山泉水酿出的系列美酒,我信得过龙大师,更信得过十八洞,所以主动要求做十八洞水田河系列酒品的总代理。”邓好说。

邓好1987年出生在邵阳市区,走出校门后前往湘西向龙顺奇等酿酒大师学习酿酒技艺,期间邂逅一位美丽的保靖姑娘,双方喜结连理。出师之后,夫妻携手回到邵阳从事水田河系列酒品推广工作。

“‘水田河’的口号是‘咱们百姓的好酒’。我的经营宗旨是牢记师父教导——‘让老百姓花最少的钱喝到最好的酒’。”邓好表示。

由于物美价廉,诚实守信,如今“十八洞·水田河系列”连锁店已经开始向邵阳地区乡镇一级市场发展。

“隆回滩头已经开了一家,隆回高平正在洽谈中。”邓好说。

“十八洞山泉水”是十八洞实现脱贫致富的另一拳头产品。“十八洞山泉水面世之初,亟需打开销路,邵阳市是全省第一个把十八洞山泉水列为各种会议用水的兄弟地市,对此,我们深表感谢。”十八洞山泉水公司一位工作人员介绍。

“我至少三次奔赴十八洞村,帮助当地村民发展精品瓜类种植!”邵阳籍博士生导师、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全国著名瓜类研究专家孙小武说,“根据调研,我在邵阳工作时研发的许多优良瓜类品种,如小香玉等小果型西瓜,都特别适合在十八洞种植和销售。”

“我到十八洞学习参观的时候,心情非常激动,忍不住在精准广场吹了一曲木叶飞歌——《夜盼红军》,结果被当地群众和当天游客团团围住,一连吹了十多首歌,直至天黑才散。”今年75岁的共和国同龄人、城步苗族自治县退休干部杨光清介绍。杨光清因为是多项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被人尊称为“苗王”。同为苗家人,在十八洞村目睹苗民幸福美满的生活,他怎能不借助木叶吐露心声?

今年年逾六旬的彭慧萍是绥宁县城人,从小爱到乡下亲戚家玩耍,喜欢那里的木屋、火炉等。2020年春,她和一群广场舞大妈前往永顺王村参加一个比赛,临时决定到十八洞参观学习。“堂屋是平坦的三合土,两边的卧室要比堂屋高出一尺左右,这样可以避潮;大家一起围着火炉烤火、聊天、吃饭、喝茶,有着与众不同的温馨;酸辣椒、酸萝卜一把把从坛子里掏出来,直接用手抓着吃……呀,都是我儿时的情景和味道!”本来只在十八洞安排了半天行程的彭慧萍留恋当地的风情,硬逼着众多姐妹们在十八洞住了一宿。

--> 2024-11-12 邵阳日报记者 马 娟 袁光宇 蒋玲慧 郭慧鹏 申兴刚 ——十八洞与邵阳的故事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71459.html 1 隔山隔水不隔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