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读到唐伯虎的诗,很喜欢这首,“命临磨蝎穷难送,饭有溪鱼老不妨。扫地明朝拜新岁,吴趋且逐绮罗行”。“饭有溪鱼老不妨”让人心动。经常在古画里看到这样的情景:群山起伏,山溪蜿蜒,松树下一位老叟披着蓑衣,手持一支钓竿,身边置一只竹篓,意境悠远又闲适。如此清山秀水养出来的鱼,定是鲜美绝伦。那么别的古画里,高山流水,古木阴阴,茅屋里的两文人欣然对酌,面前那数盘佳肴,我就先入为主地认为必有溪鱼。
这样的深秋,远山如黛,流水潺潺,一盅青梅酒,一壶铁观音也行,三五友人对着繁花饮酒,是再妙不过的事了。面前最好的菜,莫过一盘清藕,一盘竹笋,一碟溪鱼。藕是从湖里新挖的,清脆可口;竹笋是春天深山里挖的,晒干贮存,吃时泡软清炒,淋上鱿鱼肉丝汤的,极是新鲜滑嫩。至于鱼呢,那是农家老婆婆用自制的渔网,一条条亲手捕捞的溪鱼,二三寸来长,通身雪白如银。吃时,先用油煎得两面金黄,最后洒上生姜紫苏,极是鲜香肥嫩。
山溪水出的其他鱼,青鱼草鱼等大鱼味道甜美,那是养殖场的饲料鱼不可比拟的。我家山塘边生有柚子树,果子常落入塘里,鱼竟也带着清淡的柚香。春天的溪鱼洒上随手摘的紫苏,简直是绝配。想起战国时期冯谖与孟尝君的故事,“出有车食有鱼”是对人才的尊重,也是有容人气度的表现。气度呢,与人生阅历有关,也与读书修养有关。
这些年来,我钟情于阅读,书籍堆满了一面墙和三个书柜。年轻时,喜欢关于青春热血的,关于历史哲学的。还有就是为了提高学识修养,逼着自己读了大量名著经典。经典也有喜欢的,读着如沐春风,也有不喜欢的,如啃硬骨头难以下咽。人到中年,不想逼自己了,就是读读内心喜欢的——关于植物,关于自然,关于历史人文。很多时候,渴望跟着候鸟一起南来北往迁移,渴望同山野草木一起春荣秋实。就像吃饭一样,年轻时喜欢火锅、烧烤等口味浓郁刺激的,如今只想吃些清淡的。最好是,每餐都有一盘溪鱼,过上清简的“出有车食有鱼”的生活。当然,如果“居有竹”更好,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能坐在树荫下读书,与古人穿越时空对话。
如今,经历了风雨沧桑起起落落后,只想安安静静地过属于自己的生活。比如,与二三好友一道,爬爬山散散步,坐在石头上听风吹过松林,看彩云追逐月亮,听溪水漫过山岩,没有琐事劳神,没有名利累心。然后,坐在满树繁花下,翻一本喜欢的书,泡一壶浓酽的茶,吃一盘浓香鲜嫩的溪鱼。一面看花,一面吃鱼,任秋风遥遥吹落木叶,一片两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