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1日

忆邵阳市原郊区试种推广双季稻

作者 刘岭岚 整理 杨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邵阳市郊区农民沿袭传统,仅种植一季水稻,耕作方式粗放,导致粮食产量低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提升粮食产量,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市人民政府积极倡导农民学习外地经验,尝试种植双季稻。

1952年,我在原郊区城北乡晏家垅雷振民互助组蹲点,动员他们试种双季稻。有的组员说:“我们祖祖辈辈只种一季水稻,种双季稻恐怕我们这里的土质、气候不适宜。”但在组长雷振民的支持下,我们决定在他的田里试种0.067公顷间作双季稻。通过精心管理,早稻与晚稻均获得丰收,早稻产200多公斤,晚稻产150多公斤,总计比当时的中稻增产150多公斤。这一成功试验打破了质疑,证明邵阳市郊区完全能够种植双季稻。

次年,雷振民互助组转型为长岭初级农业合作社,我继续在此蹲点,与社长黄尧成、监察雷振民共同商讨进一步推广双季稻。鉴于间作双季稻操作繁琐且产量提升空间有限,我们决定尝试连作双季稻。在早稻收获后,立即进行土地整理,施足底肥,及时插上晚稻。结果,连作双季稻同样取得了成功,早稻0.067公顷产量200多公斤,晚稻更是达到了180多公斤,比间作模式增产30多公斤,比一季中稻增产180多公斤。这一显著成效让社员们深刻认识到双季稻的增产潜力,但仍有少数保守派持怀疑态度。

与此同时,原城南乡的少数民族农民马玉皋也在尝试种植双季稻。1952年,他首次尝试因季节把握不当而失败,但并未气馁,次年再次尝试,虽然晚稻抽穗时间稍晚,部分稻谷未完全成熟,但他仍视之为基本成功。马玉皋的坚持与努力得到了当时邵阳市市长的认可。

1954年,我参加邵阳专署农业科召开的农业生产会议,学习了先进的双季稻栽培技术。回到长岭初级农业合作社后,我以此为契机,扩大了双季稻的种植面积,并采用早熟品种,通过精细管理,实现了早晚稻的双丰收,两季0.067公顷产量总和超过了“纲要”标准(400公斤),部分地块甚至达到了500公斤以上。合作社的社员们对此欢欣鼓舞,纷纷表示要将所有水稻田改为双季稻种植。

同年冬天,我回到邵阳专署农业科,主持双季稻技术训练班,向原郊区推广长岭初级农业合作社的成功经验。长岭初级农业合作社也制定了1955年全面实现双季稻化的规划。随着技术的不断推广和革新,双季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稳步提升。1955年,原郊区双季稻种植面积占水稻总面积的40%,均获得增产;1956年,占比达到80%,全面丰收;1957年,原郊区全面实现了双季稻化,农民自发放弃了种植一季中稻的传统。

在推广双季稻的过程中,我们还对其他栽培技术进行了改革,如改大蔸稀植为小蔸合理密植,改深灌水为浅灌水以促进秧苗生长,改高杆为矮杆品种以防止倒伏,以及根据季节调整晚稻品种等。这些措施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双季稻的产量。

进入20世纪60年代,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品种的改良,双季稻产量继续攀升,部分地块0.067公顷产量跨过了500公斤大关。20世纪70年代,部分高产田块甚至接近或达到了“双纲”(即0.067公顷产量800公斤)的标准。1974年,我市派技术干部赴湛江学习杂交水稻制种技术,成功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品种化,进一步提升了双季稻的产量。到了20世纪80年代,部分田块双季稻0.067公顷产量已突破1吨。

--> 2024-11-01 作者 刘岭岚 整理 杨吉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71037.html 1 忆邵阳市原郊区试种推广双季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