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1日

挖掘工业旅游资源 传承弘扬红色精神

邵阳日报记者 杨吉

不久前,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公布第二批湖南省工业遗产名单的通告》,我市国营红日机械厂旧址荣幸地被列入省级工业遗产名录。

消息传来,《赋能红色传承,保护性开发“三线建设”遗址——红日机械厂遗址亟待开发利用》提案的提出者唐雪玉委员倍感振奋。

湖南省工业遗产是指在湖南工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历史、科技、社会及艺术价值,并经省工信厅认定的工业遗存。这些工业遗产承载着独一无二的历史印记,是体现城市品格与气质的重要载体。

20世纪60年代,为响应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三线建设”正式启动。邵阳作为“三线建设”的重要城市之一,众多企业应运而生。“三线建设”期间,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遍布我市市区及新邵、邵阳县、隆回、武冈、洞口等地。

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后,部分企业、科研单位迁出邵阳,还有部分企业关停,留下了大量建筑遗址。国营红日机械厂旧址是其中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工业建筑旧址,其始建于1966年,距今已有57年历史。

“红日机械厂那一代人身上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日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传承、去弘扬。”唐雪玉说,“旧址拥有我国‘三线建设’时期军工系统内最大的天然溶洞,交通便利,易于辐射周边,可以作为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的新目的地。从‘历史、精神、情感、经济’四个维度来看,保护红日机械厂遗址都极具价值。”

在调研过程中,唐雪玉深刻感受到各方对于保护红日机械厂遗址的强烈共识。在岳阳市冷水铺湖南红日工业有限公司(原湖南红日机械厂)走访时,老一辈工人们得知有来自邵阳的访客,激动不已,纷纷向她讲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老人们眼中闪烁的光芒让她印象深刻。

然而,随着工业现代化进程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许多工业遗产正面临急剧消亡的困境,红日机械厂遗址也不例外。近年来,尽管各方对红日机械厂的保护都颇为关注,但仍存在使用无序、管理缺失、法律与政策保障不到位等问题,相关历史资料与史实的保护也面临严峻挑战。

为此,委员在提案中建议,市级层面成立领导小组,协调多部门推进文旅、规划、建设及财政工作;实施遗址保护工程,普查并纳入保护范围,逐步收回并恢复厂房;科学论证开发方案,依托旧址资源建立纪念馆、纪念园等,打造红色教育和研学基地;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红日机械厂旧址及其“红日精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这一提案提交后,提案主办单位邵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高度重视,积极吸收提案中的可行性建议,制定并出台了具体政策措施,取得了不少实实在在的成效,国营红日机械厂旧址被列入省级工业遗产就是成果之一。

2023年4月,省工信厅发布《湖南省工业遗产管理办法》,明确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主要原则,包括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保护优先、合理利用,以及动态传承、可持续发展。该办法详细规定了工业遗产的认定标准、程序,保护措施和利用发展方向,并确定每年组织一次省级工业遗产认定工作。

去年以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组织各县市区工信主管部门,按照《湖南省工业遗产管理办法》及年度申报通知要求,详细普查邵阳现有工业遗产,并对重点工业遗产进行深入调研,摸清工业遗产底数。根据遗产特征及价值评估结果,择优推荐申报工业遗产。

今年4至5月,市政协牵头召集相关部门分别就本提案组织专题调研座谈2次,经过市、县、乡镇三级共同努力,原国营红日机械厂克服重重困难,将有关物质遗存、非物质遗存资料及视频简介资料收集整理到位。今年5月,成功推荐上报为省级工业遗产,并于9月评审通过。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在答复中表示:“这为以后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努力,从加大工业遗产保护力度、推进博物馆和陈列馆建设、大力发展工业文化旅游、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等方面入手继续推动工作。”

“没想到大家对我们的提案如此重视,行动如此迅速,这令我们非常欣慰。”唐雪玉表示,“三线建设”遗产的开发利用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程,后续工作还有很多,需要全社会的重视与努力。希望今后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能够催生一批“三线建设”文旅新业态,打动游客、唤醒集体记忆,传承弘扬红色精神,实现与历史的深刻对话。

--> 2024-11-01 邵阳日报记者 杨吉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71036.html 1 挖掘工业旅游资源 传承弘扬红色精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