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幅漫画。画上,老师问学生:“山东半岛与海南岛哪个大?”一位学生想:“半岛不就是岛的一半嘛!”于是斩钉截铁地回答:“当然是海南岛大嘛!”殊不知,山东半岛的面积是海南岛的几倍。还有一幅漫画,也是画的老师问学生:“拿破仑是个什么人?”有位学生“顾名思义”,说“拿破轮(仑)的肯定是个修车补胎的嘛”!以上两幅漫画都是批评“想当然”的。
有人说:“漫画中往往也有漫画家自己的影子。”此话的确不错。
“想当然”似乎是不少人(包括本人)的习惯性思维,总以为某某事物大概如此,应该如此,甚至当然如此。其实往往大谬不然。比如在语言文字方面,我曾因笃信“秀才识字认半边”,将“杞人忧天”的“杞”读成了“己”。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某名牌大学一位校长也将“鸿鹄之志”的“鹄”念成了“浩”。
1999年,我在《中国中学生报》上发表了一幅题为《前无古人》的漫画,批评某些学生写字太潦草。画中,一位教师拿着一位学生的作业本问怀素:“怀素先生,请教一下这位同学写的是什么字?”怀素看了以后说:“这狂草比老夫写得还要狂,实在认不得。”当时,我只知道怀素是一位以“狂草”著称的大书法家。对于他的身世,我想不外乎是秀才一类的文人。所以,我在画中将他画成一位头戴礼帽的文人模样。
后来,我在永州市零陵区的广场上看到一座光头和尚的塑像,走近再看塑像下面的文字介绍,才知道此人乃是唐代被称为“草圣”的大书法家怀素。他是永州零陵人,自幼出家当了和尚。这时,我才恍然大悟,我的那幅《前无古人》漫画,也犯了“想当然”的错误,不仅闹了笑话,而且误导读者,至今我还心存歉疚。
(李化球,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