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我们的低保补贴每年都在增加,现在我们全家每月的低保补贴达到了1800元,基本生活不用愁了。”洞口县文昌街道平渡村村民肖柏槐今年67岁,他和老伴年老体弱,两人的两个儿子又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未能成家,整个家庭生活困顿。2018年肖柏槐家整户纳入了农村低保,如今他家的最低生活保障金从当年的每月1140元提高到了每月1800元。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今年以来,我市用心用情办好重点民生实事。截至目前,全市省定十大重点民生实事24个项目中,12个项目进度已全面达到或超过100%,12个项目均按序时进度正常推进。
让群众更满意
“一份聘书,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将认真履职,积极建言献策,以实际行动践行好一名民生实事观察员的责任。”邵阳市首批民生实事观察员张小林说。
我市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在全省率先实行民生实事观察员制度,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社区)干部、新闻媒体从业者、教师、律师、受益群众等群体中选聘33名民生实事观察员,组织他们深入到各县市区和项目建设一线开展集中调研,建立并完善观察员信息报送制度,定期组织召开观察员集中座谈会,着力实现对项目谋划、立项、推进、验收的“全流程”观察。
进入民生实事码上通系统,“民生实事码上通,让2024年全省十大重点民生实事可感可及”的内容引人注目。“感谢政府对困境儿童的关爱”“应急广播建设可以打通基层宣传的最后一公里,希望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和使用率”在各县市区的栏目中,涌现出不少群众肯定的留言和建议。截至目前,全市通过“民生实事码上通”平台,吸纳群众意见建议1.3万余条。
让服务更贴心
“党和政府对我们这些残疾人真是关心,我们的补贴从去年的80元提高到了今年的90元。”说起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的提高,洞口县竹市镇梓木村村民曾凡杰满脸笑意。让曾凡杰感到欣慰的还有无障碍改造给自己带来的欣喜变化,自从用上了无障碍改造项目配备的轮椅后,曾凡杰的日常行动更方便了。
“全市所有民生实事项目都按照‘精心、精细、精致、精品’的要求,主动对接群众需求,简化优化办事流程,增强服务的可及性,让服务更贴心。”市人社局重点民生实事科有关负责人介绍道。
无障碍改造项目精准定位各类残疾人需求,采取量身定制“一人一策”的办法进行改造,着重对厕所、厨房、浴室等地方进行改造升级,并为改造对象配置轮椅、扶手等无障碍辅助工具,解决了残疾人如厕难、洗浴难、出门难等各类生活问题。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3110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任务,顺利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让实事更惠民
让民生实事更惠民,就是要确保民生实事项目建成一个、投入使用一个、发挥效益一个,推动一年的“施工图”变为长期的“实景图”。
家住新宁县白公渡社区69岁的兰竹英,由于子女在广州务工,一人独居,加上自己身患尿毒症,“做饭难”“吃饭难”成了她面临的难题。今年,新宁县白公渡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暨中央厨房正式运营,兰竹英不仅能吃上物美价廉的饭菜,还可以享受到“助浴、助洁、助医、助娱”的贴心服务。一日三餐不再是她操心和发愁的大问题了,兰竹英有了更多时间来休闲娱乐、颐养天年。
今年,全市锚定提高养老服务水平这一省定重点民生实事,加快建设老年助餐服务点。截至目前,该民生实事项目整体进度已达130%,全市各县市区均已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绥宁县长铺子苗族侗族乡川石村的粟满财和粟榆佩,因合伙建房闹得不可开交。川石村志愿法律服务站志愿者滕学平上门,讲述清代贤臣张英“六尺巷”的故事,一番调解后,双方很快就房产权属登记等问题达成协议。今年以来,绥宁县发挥基层力量贴近群众的优势,探索推行“法律服务一村(社区)一站”新举措,在全县235个村(社区)建立法律明白人志愿服务站。734名法律明白人志愿者深入村组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处理问题,打通基层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
“民生实事承载着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一定竭尽全力按照规划设计好、建设推进好、管理运营好、惠民成效好的‘四好’标准,着力打造一批具有项目特色、邵阳特色的‘工作品牌’,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成色更足。”市人社局主要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