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30日

身残志坚的赵华生深耕细种、逐梦田野——

“勤劳是致富的根基”

邵阳日报记者 黄 云 通讯员 梁鹏程

赵华生

“今年是我种植烤烟的第26个年头。这么多年来,靠着种植烤烟的收益,不仅培养了一对儿女,家里的房子也实现了从最初的土砖房到红砖房,再到现在瓷砖房的转变。”10月26日,在新宁县回龙寺镇俄口村烟稻轮作示范点,看着晚稻陆续归仓,赵华生黝黑的脸上绽放出笑容。

在种植烤烟和水稻这条路上,赵华生比旁人付出了更多。

赵华生儿时因意外致残,左手只保留住了两根手指。由于身体上的缺陷,赵华生从小到大从别人口中听到的,都是对他未来的怀疑和担忧,但这些并没有浇灭他对生活的热情。

为了扛起家庭的重担,赵华生20岁时踏上了外出务工的道路。没有高学历,没有过硬的技术,留给他的选择只有干力气活。进工厂、上工地、砍甘蔗……每份工作赵华生干得比谁都认真努力,但因为身体的问题,9年务工生涯,他遭受了不少嫌弃和拒绝,照顾不了家庭不说,收入也十分微薄。

1999年早春,陷入迷茫的赵华生思量再三,下定决心回家学习种植烤烟。在新宁县烟草专卖局的帮助和引导下,他潜心钻研种植技术。那时候普通人一天的工资才20元左右,第一年种植的0.467公顷烤烟,给赵华生带来了4000元的收入,这对他而言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别人能做到的,我也可以做到。”2000年,赵华生的烤烟种植面积扩大到了近2公顷。为了尽可能节省人工成本,他暗下功夫考下了农机驾驶证。“那时候只要听说哪里有农机培训课,我都会抽出时间去学习,练习过程中用烂了3台手扶式机子。到新宁县城参加考试的时候,工作人员看到我残疾的左手,连连摇头,劝我不要勉强。我坚持参加考试,最后同行参考的5人,只有我顺利拿下了驾驶证!”曾经的辛酸事,如今从赵华生口中讲出,多了一份释怀和自豪。

翻耕时节,在广袤的烟田中,经常可以看到赵华生驾驶农机的身影,虽然速度慢,行距垄宽却分外标准。

当一切似乎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时,2014年,赵华生的烤烟种植遭遇“滑铁卢”,糟糕的天气状况与病虫害的叠加影响,辛勤劳作大半年下来只赚了2万元,其中还包括他和妻子的人工成本。生性乐观的赵华生并没有被偶然的挫折打倒,第二年,他将烤烟种植面积继续扩大到3.33公顷,自己琢磨种植方法之余,还常向烟站技术人员求教,最终实现丰产丰收。

“你在土地上付出了多少汗水,土地就会给你多少回报。”在赵华生看来,干农业,勤劳是致富的根基。如今,赵华生用于种植烤烟的11.2公顷土地,很大一部分是其他种植户见收益不好转手给他的。在赵华生和妻子的悉心管护下,这些曾经被“抛弃”的土地生了金。

“再过几年我就60岁了,到那时可要开始享受半退休生活喽!”赵华生乐呵呵地算了一笔经济账,今年的烤烟收益80万元,晚稻保底也有10万元的收入,除去各项成本开支,妥妥地又是个丰收年。子女的工作顺利,自己和老伴的身体还算硬朗,虽然口头常挂着干农业辛苦,赵华生心里却是充满了干劲与希望。

--> 2024-10-30 邵阳日报记者 黄 云 通讯员 梁鹏程 身残志坚的赵华生深耕细种、逐梦田野——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70870.html 1 “勤劳是致富的根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