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阳高照,天空碧蓝。
S248沿线开阔的田野上,数万亩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与秋天来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约定,一夜之间换上了金色盛装。那一排排密密匝匝的稻禾,那一丘丘挤挤挨挨的稻田,把田野镶成了一幅幅金碧辉煌的油画。这是乡亲们以双手为笔,以汗水为墨,在广袤的大地上书写的生命诗篇。
在忙着收割的乡亲们满脸汗珠,一个个却喜笑颜开。怎能不笑呢?这是种子,也是钞票,更是甜蜜的生活。是这一粒粒金灿灿的杂交水稻种子,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从春天泡发一粒种子开始,犁田、耙田、平田、划行、插秧、打药、赶花粉、收割、晾晒,每一道工序乡亲们都不敢懈怠。
在杂交水稻制种过程中,赶花粉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它直接影响到种子的产量和质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由于乡亲们制种知识及经验欠缺,做了很多今天看来是多余的劳动。七月,阳光将赶花粉的人们猛烈地炙烤。上午十一点到下午一点是赶花粉的最佳时间段,男女老少齐上阵。两人一组,分站在稻田两头的田埂上,把一根尼龙绳绷紧,扫动父本植株的中下部。田野里绿浪翻滚,父本的花粉扬起,似一场轻盈的白雪飘落在母本的花蕊上。一丘田每隔十分钟赶一次,一天赶五六次,连赶十天左右。一趟花粉赶下来,一身衣裤就像是在水中浸过,没有一根干纱。生性乐观的乡亲们在赶花粉间隙不忘高歌一曲:“万物生长靠太阳,花香全靠园丁忙;幸福生活靠双手,参加劳动最光荣……”“今年赶花丘对丘,郎一丘来妹一丘。我盼明年妹恋哥,挖断田坎成一丘”。歌声此起彼伏,在田野的上空飘荡。
每当信用社工作人员提一袋钞票到各制种村发放种子款时,各村村委会就挤满了男女老少。老人拄着拐杖看热闹,满脸的皱纹盛开成一朵菊花;小孩尖叫着,蹦跳着,在人群里钻来钻去。女人们喜笑颜开地交流着赶集去置办些什么用品;男人们叼着烟,低头清点着手中厚厚的钞票。幸福似发酵的面团在迅速地膨胀,空气中弥漫着甜蜜的味道。
乡亲们用双手“赶”走贫穷,跑进幸福的康庄大道。村子里那些低矮歪斜的木房子逐渐改建成砖木混合的砖房,再建成现在的钢筋水泥小洋房。出行工具从自行车到摩托车(或三轮车),到现在的小汽车。家电从无到有,黑白电视换彩电,再换超薄大屏液晶电视。现在家家户户还买了冰箱、洗衣机……杂交水稻制种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而今,制种从原来的纯人力劳动逐步机械化。耕田机、水稻插秧机、植保无人机、联合收割机、大中型烘干机、种子精选机应用到各个制种环节,全县涌现出大批制种大户,一户制种几十亩,甚至几百亩,把杂交水稻制种产业推上又一个高度。
每年,绥宁县生产的上千万公斤的优质稻种运往全国各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制种不仅让乡亲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更让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杂交水稻制种,是一场人与自然的对话,更是一场生命的礼赞。乡亲们将爱与心血倾注于一粒粒种子,让种子携带大地的密语,向着光明与希望破土而生。 (吴清荣,绥宁县文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