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笔者与战友聚会时,听一些在乡镇政府工作的战友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必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此,有些乡镇对有关涉及民生的重点项目实施挂图作战、限时完成,将各部门的工作进行月公示、双月评,并将评议结果作为年度考核和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这既让干部普遍感到“压力山大”,又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
如何认识和对待压力,是各级干部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特别作为基层乡镇一级组织,离“三农”最近,处在民生建设最前沿,承担推进乡村振兴、民生改善的任务更直接、更具体、更艰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承受水的压力,喷水池才能喷射出美丽的水花,干部有压力,干事才会更有动力,落实才会更加给力。
全会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有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共产党人一定要勇于担当,自我加压,全力以赴推动事业发展,增进百姓福祉。
一是发展上要有紧迫感。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竞争日趋激烈,改革难题新旧交织,群众的民生期待水涨船高,发展面临“不进则退、不转则衰”的挑战。形势逼人,身为党员干部,理应有时不我待、无功即过的紧迫感和忧患意识,带领群众迎难而上谋发展。决不能“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装样子,疲疲塌塌混日子”。
二是本领上要有恐慌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中心主题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里讲的改革,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改革,更不是小打小闹、不痛不痒的变动,强调的是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深层次的改革。这对领导干部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各级干部要进一步强化自我“充电”意识,学理论、学科学、学技术,不断增强领导能力和业务水平。
三是对群众要有敬畏感。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无论是谁,不管官做得多大,脱离了人民群众,必将一事无成。新形势下,要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更是离不开群众的力量,少不了民意的支持。我们只有老实“拜人民为师”,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才能赢得人心,凝聚力量。
(作者系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