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一些基层单位的办公室,桌子上堆放的资料和表格真是眼花缭乱。一些基层工作人员反映,当前“痕迹管理”过多过滥现象仍比较突出,异化成了“痕迹主义”。基层干部各类考核记事簿、履职手册、工作日志等,重复繁琐,上级要求上报的材料,多不胜数,应接不暇……占用了干部大量时间、耗费大量精力,助长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必须下大力气根治。
解决“痕迹主义”问题,要从思想上正本清源。“痕迹管理”是一种工作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明确工作目标、规划工作步骤、分配工作任务、跟踪工作进度,查漏补缺、弥补不足。倘若不管大事小事,有无必要,都要写材料、做资料、填表格、留痕迹,不仅对实际工作没有任何推动作用,反而浪费了时间和精力、人力和财力。工作成绩是干出来的,不是用材料堆出来的,更不是靠“造痕”造出来的。要结合实际谋思路、做规划、出实招,坚持扑下身子、甩开膀子,踏石留印,实实在在建新功,从根本上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
解决“痕迹主义”问题,要从作风上下大力气。基层“痕迹主义”现象,实质上就是形式主义。实干是最响亮的成绩,行动是最有力的痕迹。如果工作不能落实,事业发展不好,民生得不到改善,群众不满意,堆砌的资料再多,也代替不了实干,汇报材料再“天花乱坠”,没有实干,都是一张“白纸”。纠治“痕迹主义”,各级机关要持续推进作风建设、效能革命,力戒形式主义,不以痕迹论“英雄”。要改变督促检查方式,多些不打招呼的督查,多些实地现场督查,多听取当地群众反映,用实绩代替痕迹。
解决“痕迹主义”问题,要从上至下共同努力。痕迹再精美、再好看,都没有实绩分量重、成色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事业是干出来的,美好的蓝图变成现实需要扎扎实实的行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上级部门领导要走出机关,接地气,通下情,既看干了什么事情,又看干出什么成绩。下级落实要“唯实”不“唯上”,摒弃“注意力政绩”“材料政绩”,真抓实干,身入心至,不走形式不作秀,保证党的各项政策沉到底、落到实处,用行动创造更好的工作业绩。
(作者单位:市信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