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5日

从“六尺巷”的故事中 汲取基层治理智慧

肖 凤

2024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省桐城市的六尺巷进行考察。在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表示,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当前,我们要充分挖掘六尺巷精神,汲取传统智慧,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

首先,要从六尺巷故事中感悟传统文化精髓。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西南一隅,其得名源于一段广为流传的佳话。相传清朝康熙年间,当朝宰相张英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双方各不相让,僵持不下。张家人千里修书至京城,希望借助张英的权势压服对方。然而,张英阅罢来信,却淡然一笑,挥笔回复:“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读罢,深感惭愧,主动将墙基退后三尺。邻居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效仿张家将墙基退后三尺,于是两家之间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被后人称为“六尺巷”。

六尺巷的故事最直接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宽容与谦让的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故事中的主角张英作为当朝宰相,可谓当时社会治理的高层管理者,他眼光长远,超越私利,信告家人,选择退让,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大我”超越“小我”,以身作则,用自身的行动影响家人和邻里,为化解邻里矛盾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要从六尺巷故事中汲取基层治理智慧。六尺巷的故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智慧,也为现代基层治理提供了深刻的启示。这个故事不仅仅是关于邻里和睦的佳话,更是对基层治理之道的一种生动诠释。概括起来是做到“四个坚持”。

坚持以和为贵,化解基层矛盾。六尺巷的形成,源于两家人的相互谦让与和解。在基层治理中,面对纷繁复杂的矛盾和冲突,我们同样需要秉持“以和为贵”的理念,寻求和平解决之道。通过耐心倾听、理性沟通、换位思考,引导各方从大局出发,理性和解,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不仅能够有效化解矛盾,还能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为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自我管理,激发基层活力。六尺巷的故事中,两家人的自我约束和相互尊重,体现了基层社会的自我管理能力。在基层治理中,应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鼓励他们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通过建立健全的自治组织、完善社区规章制度、加强法治宣传教育等方式,引导群众树立法治观念、增强自治意识,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这不仅能够减轻政府负担,还能激发基层社会的内在活力,促进基层治理的良性发展。

坚持德治为基,弘扬基层正气。六尺巷精神的核心在于宽容、谦让与和谐共生,这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力量。在基层治理中,应坚持以德治为基,弘扬社会正气。通过树立先进典型、表彰好人好事、加强道德教育等方式,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同时,对于违法乱纪、破坏和谐的行为,要依法予以打击和惩治,维护基层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良好秩序。

坚持共建共享,促进基层发展。六尺巷的形成,是两家人共同让渡部分利益、追求共同利益的结果。在基层治理中,也应坚持共建共享的原则,促进基层社会的全面发展。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公共服务、推动经济发展等方式,不断提高基层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同时,要建立起健全的利益协调机制和共享机制,确保基层社会的各项成果能够惠及全体群众,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

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要古为今用,坚持以和为贵、自我管理、以德治为基、共建共享为原则,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共同推动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一个充满活力、和谐有序、公平正义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

--> 2024-10-25 肖 凤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70578.html 1 从“六尺巷”的故事中 汲取基层治理智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