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花鼓戏是湖南地方戏曲中独树一帜的剧种,历史悠久、剧目丰富,名艺人层出不穷。解放后,东、南、西三路艺人云集邵阳,创建邵阳农村实验楚剧团,后改为邵阳花鼓戏剧团。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不断繁荣发展,成为我省艺苑中一朵引人注目的艺术之花。
《打鸟》便是该团艺术发展结晶、繁荣的标志。《打鸟》本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戏,但解放前已有多年不演,濒临失传。一九五三年,党号召“挖掘传统,抢救遗产”。该团老艺人夏云贵口述了《打鸟》的剧本,并一人扮演三个角色进行示范,大家认为有深刻的反封建思想意义和出色的艺术价值。于是立即组织加工整理和排演,搬上了舞台。1955年,全省举行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该团演出的《打鸟》大获成功,一时间,《打鸟》轰动全省,誉满三湘,也传到了北京。
一九五六年端午节后不久,湖南省组织戏曲艺术代表团赴京汇报演出。本人参加演出了《打鸟》。首先在长安剧院为文艺界同行演出。梅兰芳、周信芳、田汉、欧阳予情等戏剧大师都来了。本人刚出场,台下便报以暴风雨般的掌声。
演出中,观众反响强烈,不时响起掌声。演出结束后,梅兰芳等上台接见了我们,连声夸我演得好。文化部一位负责同志对我说:“真没想到你还是男扮女装。”嗣后,田汉同志邀请我们《打鸟》剧组和湘剧的几个艺人到他家里做客。席间,田老对我的表演赞不绝口。他说:“地方剧团来京演出,没有谁博得你这么多掌声。”宴后,田老和我们在花园合影留念。
最难忘的是在怀仁堂演出。当天上午,代表团领队通知我们,毛主席和党中央的领导同志要看湖南的戏,我们万分激动,盼望幸福的时刻早点到来。只因《打鸟》安排在头一个节目,我忙于化妆准备,无暇到剧场去探看,但脑海里不时在想像见到毛主席的情景。我正在遐想之际,开台锣鼓响了,我连忙出场,只顾演戏,顾不上看台下。
第二次出场时,我鼓起勇气,扫视台下。只见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以及其他领导同志都坐在前几排。当时我非常激动,几乎忘记了演戏。但我马上意识到,连忙镇定下来,全神贯注投入表演。谁知台下哄堂大笑,坐在毛主席旁边的朱老总笑得合不拢嘴。毛主席连忙挥手示意他不要笑。我不知道台下为何发笑(事后才知是为我惟妙惟肖的老旦台步和形态而笑),不免一阵紧张。但看到毛主席正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好像投以鼓励的目光。我继续演下去,终于获得一次又一次的掌声。我又一次看向毛主席,毛主席也正笑着鼓掌哩!
怀仁堂演出后,我参加中央戏曲讲习班学习三个月。回忆那次幸福的会见,浑身充满了力量,盼望再有见到毛主席的机会。幸福的时刻终于又来到了,那是1958年,党中央在武昌召开八届六中全会。我们《打鸟》剧组又调往武汉为全会专场汇报演出,又一次见到了敬爱的毛主席和其他领导同志。
从那以后,我们更加想念毛主席。毛主席也非常关怀湖南戏剧事业的发展。1976年初,根据毛主席指示,北京电视台到长沙录像。我们邵阳花鼓戏剧团老艺人和部分中青年演员来到长沙,录了《打鸟》《装灶王》《对脚迹》《磨豆腐》《摸泥鳅》《送表妹》等戏。1976年6月,邵阳花鼓戏剧团又调往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艺术片,后因我患病,没有去成。我原想等病好后,再赶去长影。谁知一病不起,《打鸟》没有拍成,这是我终生感到遗憾的事。但后来,我听到毛主席在中南海观看邵阳花鼓戏剧团拍的艺术片,看到团中青年演员茁壮成长后继有人,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市创作演出的《松伢子》《青春的旋律》在全省戏剧汇演中获奖的喜讯时,我充满了幸福感和自豪感。
(王佑生 口述 陈冠雄 杨吉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