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哪里有矛盾纠纷,哪里就有人民调解员。”武冈市每年化解矛盾纠纷4000余件,调处成功率达到98%以上。
近年来,武冈市充分发挥“背包式调解”上门服务、简单快捷优势,进一步推进警源、诉源、访源“三源共治”工作。在医疗纠纷、交通事故纠纷、婚姻家庭纠纷等矛盾纠纷多发领域分别设立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同时,大刀阔斧改革、培训、规范调解员队伍,1808名调解员全员上岗,覆盖315个村(社区)、18个乡镇(街道)调委会,全面构建覆盖全域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
上门服务
打通调解为民“最后一公里”
“如果不是你们帮助及时争取,我家老周接下来的医药费都不知道在哪里,一旦耽误黄金救护期,后果不堪设想,真的是太感谢了。”近日,武冈市某幼儿园校车司机周某的妻子拉着调解员的手激动地说。今年7月,校车司机周某将学生接送至该园后休息,午间在上厕所的过程中突发疾病晕倒在厕所,幼儿园获知后立即将其送至武冈市人民医院住院救治,在支付了医疗费两万元后就不再续费。家属一时焦急万分,申请该镇调委会调解。调解员肖祥文在了解情况后,整理好材料背起背包赶往幼儿园。
调解员在调查过程中收集了相关证据,分别听取了双方的意见和建议,告知了双方在调解中的权利和义务,要求双方围绕法律法规提供证据,摆事实讲理由。后因赔偿金双方争议太大,调解一度陷入僵局。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调解员放弃休息采取“背靠背”的方式分别找双方当事人宣传法律法规,以案释法,并找到周某的“家户长”,将纠纷调解情况进行了交流,希望他协助调解小组依法解决双方的矛盾。最后,在多方“面对面”交谈和调解员的精心疏导下,双方最终达成一致。
“背包式调解”就是上门服务,就是哪里需要往哪里搬的“革命砖”。武冈市通过社会治理创新开放共享总平台中的网格化小程序,将各类矛盾或问题归纳“打包”,实现分工细作,下沉服务。工作准备“拎包即走”,事不解决“背包不放”,疑难问题“打包会诊”,调处结果“放包见效”,打通调解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就地解决
简单快捷“矛盾纠纷不上交”
近日,武冈市邓元泰镇一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案引发争议,湖南某食品有限公司与该镇三个村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期间,将一部分土地租赁给某新能源公司建设光伏发电站,引发当地两个组村民不满,村民发现后立即予以制止并向某村委会报告,并要求某新能源公司立即停止侵害,恢复原状。在各方当事人协商未果的情况下申请调解。
调解员李波背起背包第一时间到达现场,通过认真调查,了解纠纷事实,抓住矛盾的焦点,释法明理,有针对性做工作。同时充分通过“情、理、法”的融合,巧妙化解了双方在争议焦点中产生的矛盾。最终,用最短的时间促使双方各自作出让步,达成新的协议,重新签订土地流转合同。
“背包式调解”不仅简单快捷,而且还达到了“矛盾纠纷不上交,就地解决”的目标。调解员的背包内不仅放有调解委员会印章、工作手册,还有普法等宣传资料。“背包式”调解员们深入田间地头,走街串巷地化解矛盾纠纷,给群众提供“一站式”上门服务,为助力乡村振兴建设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自“背包式调解”工作推行以来,武冈市进一步强化市、乡、村三级矛盾纠纷调处平台功能作用。在原有“三级五调”“一站式矛调中心”“三长六老”调解机制基础上,将“家户长”“村辅警”“一村一法律顾问”等力量纳入人民调解组织,打造驻所人民调解室,推动调解网格触角触及到基层治理各方面,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基层群众调解满意度由85%上升至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