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未满半百的柳宗元,以其存世的不朽诗文,占据中国文学史重要一席。然而,取得如此成就的柳宗元,却几乎没有进过学堂。他的成功,得益于良好的家庭教育。
柳宗元出生在一个充满文化氛围的家庭。父亲柳镇在京城任从八品的主簿,官不大,俸禄不多,藏书却甚多。柳镇酷爱读书,对儒家经典非常精通。母亲卢氏出身名门,通晓诸子百家。柳镇曾经夸赞夫人说:“吾所读旧史及诸子书,夫人闻而尽晓之无遗者。”一位古代女性,能有这么高深的学问,实在难得!
柳宗元本可以沾父亲的光,进入官学读书。但是,安史之乱后,官学大都废弛,甚至连国子监的太学生都没得饭吃而四处逃散。因为僧多粥少,当时寥寥无几的官学存在行贿入学现象,官学风气堕落到了极点。据《旧唐书》记载,国子祭酒阳峤想扭转这种学风,稍用鞭罚,招致学生殴打。
柳宗元的父母正是看到官学风气不正,为防止孩子在这种“毒”缸里受到污染,便把他留在身边予以管教。童年时期,母亲卢氏既当保姆又做老师,悉心培育柳宗元。年方4岁,卢氏就教他识字背诗。少年柳宗元,经逢乱世,十二三岁就随父亲在夏口和九江平叛。父亲忙完公务之余,督责他研读四书五经,旁及诸子百家。对历史典籍,乃至佛学、道学等三教九流之学,柳宗元无不涉猎。那年,柳宗元代崔中丞写的《贺平李怀光表》,使他少年成名,一时传为佳话。这年四月,柳镇调任江西,柳宗元也随父宦游,并在九江结识了萧链。后来,萧链科考中第衣锦还乡时,柳宗元在《送萧链登第南归序》里记述了那段交情∶“余幼时拜兄于九江郡,睹其乐嗜经书……私心慕焉。”可见柳宗元随父宦游,不仅能随时受到父亲的教诲,也广交了良朋益友,有助于提高自己的道德学问。
没有进过学堂的柳宗元,因为父母的耳提面命、精心教育,知识提升很快,学问与时俱增。柳宗元20岁时,一举考中了进士。而三年前的那次考试,只因父亲遭贬,他被取消了报考资格。25岁那年,他又考取博学宏词科,就任集贤殿书院正字(主雠校典籍,刊正文章)。
柳宗元步入政坛前,一直伴随在父母身边。父母不仅教他识字读书写文章,还教他如何做人和为官。父亲为官正直清廉,忠于职守,博学多才;母亲知书达理,温顺贤淑,仁慈善良。父母的美德懿行,影响了柳宗元的一生。
永贞元年(805),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邵阳)刺史。人还在上任的路上,又接到诏令,他被再次贬到更为偏远的永州,职务也由刺史降为司马。接二连三的打击,没有使他消沉。他从痛苦、彷徨、孤独中挣扎出来,融入山水、众生之中,用手中的笔,书写人生的光辉。
品读柳宗元诗文,看不到花前月下、寻花问柳的风流,也没有举杯狂欢、把酒问天的放浪,字里行间,满满的“正能量”,浓浓的君子风。这除了是其父母正统的家庭教育所致,柳氏老祖宗、“坐怀不乱”的柳下惠,或许也影响到他的人格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