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驻村干部借进城开会的机会顺便回家看看,刚进家门不久,便接到电话“报警”:李姓村民和王姓村民为争地基闹得不可开交,双方矛盾有激烈升级之势。这位驻村干部听后质疑地说:“不会吧?我昨天还和老李在一块呢,怎么没听他说什么呢?”然而事实上,该村李姓与王姓村民为地基产生的隔阂由来已久,这位驻村干部虽然天天与村民呆在一起,却听不到一点反映,全然不知个中原由。以至矛盾激化时,还在莫名其妙。
透过这位驻村干部身在村中、不知民意的现象,笔者想到了两个关键词:贴近与贴心。
贴近与贴心,虽仅一字之差,意义却相去甚远。贴近是空间距离的缩短,贴心是心理距离的拉近。对于肩负着“察民情、知民意、解民忧、帮民富”重任的驻村干部来说,走近群众、贴近群众只是手段,真正走进群众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解决他们的所忧所盼才是目的。因而有人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你在天涯、我在海角,而是我就在你的身边,你却感受不到我的存在。
从这个意义上说,做到贴近并不难,做到贴心却不易。首先要自觉去掉“官味”,摆正位置。有个别干部,出行时爱端个架子,讲话爱打个官腔,举手投足间“官味”很浓,无形中就同群众产生了距离,滋生了隔阂,群众就会对你敬而远之,尽管你身在群众中,却访不来真情,察不出民意。
相反,如果你消除身上的“官味”,把位置摆正,把心思用对,对群众怀有真情实感,群众自不会拿你当官看待,而是拿你当亲人,当朋友,当主心骨。其次要学会以心换心,换位思考。就是要与老百姓换换角色,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用群众的眼光看问题,多与群众打成一片,心贴心,多交心,多话家常,多问难事,为群众设身处地思考,尽心竭力笃行,这样我们的决策就会更符合老百姓的愿望,更能体现老百姓的利益,也就会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
(作者系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