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8日

方寸间演绎大千世界

——记80后宝庆瓠艺艺人李子迷

邵阳日报记者 陈贻贵

李子迷展示其创作的葫芦手工艺品。

8月22日,在双清区文化馆的承扬非遗工坊里,宝庆瓠艺艺人李子迷连接上电烙铁电源,开始在小葫芦上烙画荷花。通过点、染、擦等手法,李子迷逐渐在葫芦上熨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二十分钟后,一枝亭亭玉立的荷花、几片摇曳多姿的荷叶跃然于葫芦表面,栩栩如生。

自幼结缘葫芦

葫芦与“福禄”谐音,寓意福寿延年、多子多福,自古被视为吉祥物。瓠艺是一种以葫芦、瓠为主要创作载体,通过雕刻、彩绘、烙画、勒扎、范制等多种工艺手段进行艺术加工和创作的技艺形式。

李子迷出生于1985年,他的爷爷、父亲是手艺人。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他自幼对制作葫芦手工艺品产生了浓厚兴趣。“小时候,看动画片《葫芦兄弟》里面的宝葫芦很漂亮,我就开始模仿制作葫芦。”李子迷回忆道。随后,在老一辈艺人的指导下,他开始系统地学习了书法、绘画,踏上了学习瓠艺的道路。

2002年,李子迷跟随书法家罗一川学习篆刻。随后,他又迷上了宝庆竹刻,拜在宝庆竹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曾剑潭门下,学习竹刻技艺。在师傅的指点下,李子迷的竹刻技艺突飞猛进,在邵阳渐渐有了一些名气。

后来,看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收藏葫芦的人越来越多,李子迷重拾宝庆瓠艺这门手艺。“葫芦上烙画讲究‘胸中有画、落笔成形’,到创作阶段时,想象力和绘画功底就显得十分重要。”李子迷说。

潜心钻研瓠艺

在南方,由于气候潮湿、不易储存,葫芦一般被当作农产品食用,很少用作工艺品的原材料。为了能让瓠艺这项非遗更好地在我市传承和推广,每年李子迷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购买一些种子进行种植。李子迷说,把收获的葫芦晾晒成型,再挑选葫芦,在上面雕刻、彩绘。

走进李子迷的工作室,仿佛闯入一个葫芦王国:墙上挂的、柜子里摆的,全是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葫芦。这些最大达半米高、小到只有拇指长的葫芦,经过李子迷的巧手匠心,成为摆件、挂饰,充满禅意、趣味十足。作品中,既有小巧玲珑如同鹌鹑蛋般大小的微型葫芦,也有一些圆润饱满的大葫芦;既有自然生长的葫芦,也有经过适当人工干预培育出来的冬瓜、南瓜、砚台、苹果等各种形状的葫芦,方寸之间演绎着大千世界。

任何艺术表现形式都需要传承和创新,敢于突破传统的束缚,反映时代特征。最初,李子迷接触瓠刻时,主要用针在葫芦表面进行阴刻,以山水、人物、花鸟、诗歌名篇、自然风光为主。随着技艺的不断熟练和对瓠艺文化的深入了解,他开始尝试将现代元素融入到传统瓠艺中,创作出了一系列既具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作品。指着墙上挂的6幅作品,李子迷进行介绍:“我将葫芦劈开,做了这些装饰画,画的是双清亭、水府庙、东塔、佘湖山等双清著名景点。背景是百个福字,表达了福寿延年的美好期盼。”

择一事,专一心,李子迷用发自骨子里的热爱诠释了匠人匠心。李子迷说,葫芦雕刻的构思是对山水文化、自然人文、社会生活的吸收创作,而从每一个葫芦表皮的刮压打磨到构图绘画,再到反复雕刻和着墨填色,都是一步都不能错的“炼心之旅”,需要的是定心、细心、耐心。

匠心传承技艺

李子迷的葫芦手工艺品古朴自然,别具魅力。在我市每年举办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示展演活动现场、非遗夜市上,他的葫芦手工艺品深受市民青睐,每次都被抢购一空。

从2023年起,李子迷在双清区老年大学举办了两期宝庆瓠艺培训班,参加培训的学员有50多人。当年,宝庆瓠艺入选双清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让李子迷传承这项非遗技艺的信心更足了。

李子迷认为,让非遗走进大众生活,是对非遗最好的保护和传承。于是,他将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瓠艺爱好者,并通过进学校、进社区,大力开展瓠艺科普活动,让年轻一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使这一传统手工艺焕发出时代光彩。“只要有人愿意静下来学,我就愿意教。我希望更多的人因‘葫’结缘,因‘葫’爱上非遗,推动葫芦手工艺品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李子迷动情地说。

--> 2024-08-28 邵阳日报记者 陈贻贵 ——记80后宝庆瓠艺艺人李子迷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67946.html 1 方寸间演绎大千世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