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下午,第八届湖南艺术节“三湘群星奖”决赛舞蹈专场第二场在衡阳市举行。由洞口县文化馆演出的原创群舞《永远的嗅枪队》精彩亮相,演员们以精湛的演技生动展现了瑶族同胞手拿土枪舍生抗日、保家卫国的动人画卷,赢得了评审专家和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80年前日寇染指湘西,在正面战场之外,一群洞口县桐山乡瑶族猎民自卫队手拿鸟铳(土枪)穿梭在山林间,与中国抗日军队紧密配合,在“马颈骨伏击战”中歼敌3000余人,为守护家乡、保卫祖国立下了不朽功勋。原创群舞《永远的嗅枪队》通过一名石雕艺人从创作《嗅枪队》雕塑作品的视角,追忆这段抗战历史,走近这群民族英雄,还原瑶族自卫队足智多谋的斗争场面,颂扬他们勇敢团结、不畏强权的民族精神。
该原创群舞由姚波、朱刚和阳伟玲担任编导,马卓明和周桂红担任作曲。说起该群舞作品背后创作的故事,阳伟玲感慨颇多。阳伟玲坦言,刚排练这个节目时,就遇到了困难。该题材以男子群舞来表现,摆在她面前的首要问题是,男舞蹈演员从哪里来?演员既要有一定舞蹈基础,又要适应大幅度的舞蹈动作,还能够放下一切集中精力排练。阳伟玲提出这一要求,洞口县文化馆馆长朱刚顿时犯了难。
朱刚到处打听,高沙镇的曾阳第一个被确定下来。可需要凑齐16名男演员,去哪里找呀?于是,洞口县文化馆职工和主创团队一起想办法,联系符合要求的演员。就这样,慢慢地招募到部分演员,再通过招募到的演员去找演员。经过大家一个月的不懈努力,16名男演员全部招募到了。
演员确定好了,几位主创人员在音乐上面发生分歧,引发了激烈争执。阳伟玲说,排练前期,由于音乐还没出来,编导们只能扯着嗓子喊着节奏排练。每天排练下来,编导们嗓子全部嘶哑。经过好几轮的相互碰撞和磨合,把音乐大致方向确定了下来。
为了备战此次湖南艺术节,演员们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努力。他们不畏艰难,不怕辛苦,一遍遍地排练、打磨作品,力求在比赛中展现出最好的状态。回忆起演员们排练时的辛苦场景,阳伟玲十分感动。“演员们顶着炎热酷暑排练,衣服能拧出水来。他们光着膀子在地面上摩擦,被枪打到淤青,划伤流血的画面,至今仍历历在目。”阳伟玲说,高强度的排练、大幅度的动作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一场排练下来,每个演员都很疲惫。嗅枪队队长蓝春达的扮演者黄渊龙已经50岁了,虽然排练十分辛苦,但他从不言苦,从不喊累,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的排练当中,努力地将自己的角色演绎得更加完美。
眼看着录制的时间即将临近,可是作品、音乐都没有合成排练过一次。这时,一位演员在录制前三天把脚扭伤了,疼得无法正常站立。经医院诊断为软组织损伤,医生说一个月内脚不能活动。没办法,只能临时去找一名演员替补。最终在录制的前两天,找到了替补演员,排练进入了音乐合成阶段。虽然排练时间短,但值得庆幸的是,该舞蹈节目凭借新颖编排,成功入围第八届湖南艺术节“三湘群星奖”决赛。
舞台上精彩的绽放离不开演员们的辛苦排练,也离不开默默付出的幕后工作人员。绿豆沙是夏天降暑的必备,洞口县文化馆副馆长肖丽芳每天深夜熬上一大锅,分给演员们吃,以防中暑。洞口县文化馆舞蹈专干张映仪充当暖心“陪护”,演员们受伤了,她立即跑到药店去买药;演员中暑了,她马上陪同去医院就医。
演出现场,当看到自己的作品能够得到专家评审团的认可,收获观众热烈的掌声和直播弹幕上网友的评论点赞,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阳伟玲觉得幸福就在此刻,暖意霎时间涌上心头,一如这个群舞所传递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