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8日

书与人

一本书的故事

廖 军

我在一个旧书网发现自己的一本书《大山里的孩子》在出售。这本书标注“七八成新”,从商家提供的图上看,封面上隐隐约约写着两个字,扉页上的文字则密密麻麻几乎铺满整页。我没有犹豫,立马下单买下了自己的书。

我这么做有两个原因:其一,我实在好奇书里究竟写了些什么;其二,这本书是2017年第三次印刷本,我本人也没有样书。

书皮上还贴着类似图书室编号的贴纸,只是图片像素太低,看不太清楚。我猜测,这本书一定是曾落脚在哪个小学的图书室,管理员觉得封面和扉页上的文字影响图书继续流通,只能做旧书处理。抑或,每年出版的新书如繁星,我那本书从第一次印刷到现在历时10年,也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我那时的心情,也有种把多年旅行在外的孩子领回家的感慨和郑重。没过太长时间,那本书便在期待中寄到我的住处。打开包装,我这才辨认出封面上那隐隐约约的是“学习”二字。

我翻开封面,扉页书写的内容从左至右分成三部分,以折痕作为分界:

第一部分从上到下是两道乘法作业题,是乘法分配律的演算。往下,是两句感叹:“好烦”“该努力了”。第二部分,从上到下,是英语单词和其翻译。第三部分是这位孩子的感言:“这次我要赢”“我不喜欢学习,可社会只要成绩”“妈妈没在家,打不(起)精神,我好想您……”这一部分以一句“再也不会胡思乱想了”作为结尾。

从书写的内容分析,孩子大约是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至于学习状态,除了她(或他)坦诚地说自己不喜欢学习,也留下了几处成绩可能确实欠佳的线索。比如把“记笔记”写成“记笔计”……可是,字体工整,一笔一划,始终如一,又能看出这个小孩相当认真。按照我以往教学的经验,这类字体大多情况下为女生所写。

分析下来,这是一个富有个性,感情细腻,内心深处有很多被压抑的想法的小孩。学习成绩可能不尽如人意,但丝毫没有自暴自弃,不难看出文字背后她努力上进的决心和勇气……

遥想当年,我在一所乡村中学工作,一边教学,一边学习写作,陆陆续续写出一批儿童文学作品。尽管当时的文笔还很青涩,但或许是充溢在字里行间对学生的关爱打动了一些编辑和读者,因而好几篇文章先后被《小溪流》《当代作家》《年轻人》等杂志刊用发表。尽管后来我离开了学校,但那些年那些孩子们镌刻在我记忆中的阳光般的笑脸和宛若天籁的歌声,那些在运动场上奔跑的青春身影,却一直如灯塔引导着我。

好多年以后,我从当时的手稿里挑选出一批文章,汇编成册。这本《大山里的孩子》的出版,初衷就是想给我的学生、我的读者、我曾经的校园一份真挚的献礼。

现在,我更愿意相信这位学生,她一定看完了这本书,认真地读过了那些大山里的孩子们的故事,和他们同悲同喜,同庆同乐。一定是一个情感丰富却很难外露的孩子吧?

我恍惚间似乎看到,一个瘦小稚嫩的女生,坐在靠窗的座位上。讲台上老师神情飞扬,讲解着数学乘法分配律的精妙。同学们听得入神。而女生将眼光投向窗外,想她自己的心事……女生收回目光,眼角濡湿。她趁同桌不注意,飞快用衣袖擦去眼泪。这个懂事的孩子,很可能也是留守在家的那一批孩童吧?

我的想象夹杂了我还是一名教师时,和那些大山里的孩子们在一起的记忆,以及此时此刻手头上辗转回到我手上的,这位陌生的孩子留下的“证据”。我对她充满敬意,这是一个清楚自己的处境,但又没打算屈从命运安排的孩子。她是否从我的书中获得过感悟和启发,生长出了一些勇气和力量?这一点我无从知晓。但我能清楚感受到她身上燃烧着乐观和希望,这些都透过她的文字传递给了我。

书本的最后一页,孩子留下一幅简笔漫画:一个有着夸张的大脑袋的小孩,咧开大嘴巴,在肆意地笑。两只手臂纤细如同花茎,慢慢地向两侧生长、绽放。

孩子现在会在哪里?也许正在高中校园里发奋学习,为实现她在扉页里写下的“我要赢”的目标而努力;也许已经加入千万打工大军的队伍里,开始体验充满各种可能性的职业和人生……无论如何,我如此相信,她一定会竭尽全力,将命运之舟划向内心向往之所。

祝福这位孩子!祝福孩子们!

(廖军,洞口人,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 2024-08-28 廖 军 书与人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67930.html 1 一本书的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