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产和发展的根基,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乡村、大力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树立绿色农业发展理念,提升农民生态环保意识。通过优选乡村产业,加快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一是要树立绿色农业发展理念,通过深化农业产业变革,调整种植业和养殖业结构,推行种养结合,加强生态循环农业建设;要不断完善绿色农业产业布局,拓展农业产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构建农业绿色发展产业链价值链,提升农业的综合价值;要对照人民新的需求变化,促进农业供给更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更好适应资源环境条件,使农产品供给数量上更充足、品种和质量上更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可持续发展。如绥宁县实施“生态立县、特色发展”战略,树立绿色农业发展理念,依托生态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大力推进杂交水稻制种、油茶、葡萄、“三茶两花”等特色产业发展。全县杂交水稻制种面积、单产、总产、总产值均保持在全国前列,被誉为杂交水稻制种第一县;“绥宁绞股蓝”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绥宁青钱柳茶”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东山红提”获无公害农产品证书。二是要提升农民生态环保意识。培育农民绿色生活方式,构建绿色生活消费体系,塑造农民绿色生活环境,让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逐渐成为农民生活方式的新潮流;引导农民在向乡村获取更多优质物质产品、文化产品、生态产品的同时,也要减轻乡村生态资源环境的负担和压力,打造乡村绿色生活环境。
释放乡村生态潜能,促进乡村生态资源价值化。乡村生态资源中的独特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迹和民俗风情等,能助力各地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业,带动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一是可依托当地独特的乡村生态资源如自然风光、珍稀动植物资源等,推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开发农业生态观光、乡村深度游线路、特色农产品采摘体验等多样化旅游产品,发展餐饮住宿、培训拓展、娱乐休闲等多种旅游业态,提升乡村经济综合效益。新宁县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人文资源,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打响生态品牌,以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为龙头,以舜皇山森林生态旅游区、黄金牧场为两翼,打造特色小镇、美丽乡村以及乡村旅游服务点、乡村旅游景点为补充的全域生态旅游新格局,创新“景区带村”模式,将民房改造成湘西南特色建筑,并将精品民宿和特色农家乐、家庭旅馆融入其中,打造出靓丽的生态旅游风景线。二是可利用当地特色农产品和手工艺品,发展有机农业、绿色食品加工业等高附加值产业,打造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全产业链条,将当地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总之,要在实践中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不断探索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新路径,为乡村实现共同富裕打下坚实物质基础。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应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目标,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一是要分区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以资源化利用、可持续治理为导向,推进农村生活污水便捷低成本处理。二是要全面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与资源化利用,探索就地就近处理利用新路径。三是要整体提升村容村貌。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推进村庄整治和庭院整治,全面清理私搭乱建、乱堆乱放、乱贴乱画,规范门墙亭廊栏建设和管理,加强农村电力线、通信线、广播电视线“三线”维护梳理。因地制宜开展荒山荒地荒滩绿化,引导鼓励农民开展庭院和村庄绿化美化。开展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创建。四是要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建立完善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监督的村庄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推动农村厕所、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设备和村庄保洁等一体化运行管护。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