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7日

在改革开放中 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

李 毅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我们要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高质量落实好《决定》提出的各项重要改革举措,把《决定》的“路线图”转化为“施工图”,“大写意”转化为“工笔画”。

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必须深刻认识到,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核心问题,更好发挥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和传导作用,做到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要推动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加快发展,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注重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必须深刻认识到,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在教育综合改革方面,要注重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规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要注重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方面,要注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

注重全面改革。落实各项重要改革举措,就是要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整体框架下谋划推进。在民主和法治领域改革方面,要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健全协商民主机制,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完善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机制。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要进一步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在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方面,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优化创业促进就业政策环境,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面,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要围绕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构建联动高效的国家安全防护体系,推进国家安全科技赋能,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体系,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的人口管理制度,完善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体系,依法严惩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犯罪活动。要建立健全周边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健全反制裁、反干涉、反“长臂管辖”机制,健全贸易风险防控机制,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和法治实施体系,深化执法司法国际合作。要围绕持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民军队领导管理体制机制,深化联合作战体系改革,深化跨军地改革。

--> 2024-08-27 李 毅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67873.html 1 在改革开放中 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