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7日

多点发力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刘 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总动员、总部署。踏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农业强国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县域经济发展迎来新的重大机遇,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坚定不移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显得尤为紧迫。

在推动产业发展上精准发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壮大县域富民产业。”要坚持在特色上作文章。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原则,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向特色化、差异化要生产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培塑产业品牌价值,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推动特色产业纵向成链、横向成群。要坚持在创新上求突破。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培育一批科技“小巨人”企业,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机器换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在开放中谋发展。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国省区域发展战略,胸怀“国之大者”、心系“省之大计”,把准方向定位,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提升县域开放型经济水平,千方百计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

在乡村全面振兴上聚焦发力。《决定》指出,“健全脱贫攻坚国家投入形成资产的长效管理机制。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要突出抓好有效衔接。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奋力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要突出抓好粮食生产,扛牢粮食安全责任,持续加大耕地抛荒治理力度,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狠抓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加强种质资源库建设,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产量。要突出抓好群众增收。发挥县域农村劳动力富集优势,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乡村转移,利用“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注重把农民牢牢嵌入产业链条,加强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在发展县域经济中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在完善基础设施上靶向发力。《决定》提出,“构建新型基础设施规划和标准体系,健全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利用机制。”要推动网络型基础设施升级。加快推进交通网、能源网、水安全网、信息网、物流网等项目建设,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推动在建基础项目早日竣工。要推动产业基础设施提标。紧扣园区高质量发展所需,搭建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人才服务、现代物流平台,更好满足企业发展所需、推动产业升级;聚焦工业、农业、文旅等特色产业小镇建设,抓好基础设施配套,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要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完善。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完善村庄规划编制,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维护安全稳定上协同发力。《决定》要求,“必须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维护国家安全体制机制,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切实保障国家长治久安。”要积极防范化解各类金融风险。坚持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严厉惩治金融领域腐败;强化“过紧日子”意识,加大财政预算约束力度,做实财政资金绩效管理;有效防范化解政府债务、涉众型非法经营等领域金融风险,加快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严禁新增隐性债务,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要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聚焦社会治理重点工作,开展专项攻坚、专项整治,打造平安乡村、平安县城。

在加强党的领导上持续发力。《决定》强调,“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要坚持党建引领。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把党建工作与县域发展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稳妥推进人口小县机构优化,提振干部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精气神,持续激发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谋发展、促发展的主观能动性、思维创造性。要优化要素供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县城建设;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提升市县财力同事权相匹配程度;盘活利用闲置资产,增强用水、用地、用电等要素供给;支持培养引进各类人才,助力乡村发展。要坚决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坚持考少考精、考准考实,优化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加强考核结果运用,奋力开创人兴业旺、城乡融合、生态文明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作者单位:市委政研室)

--> 2024-08-27 刘 泉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67872.html 1 多点发力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