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4日

甜蜜的事业

邵阳日报记者 王朝帅

姚建国正在采摘碧绿珠葡萄

8月,双清区高崇山镇渔长村里飘荡起葡萄的醇香,山头、平地的连片大棚内,藏着绿的、紫的、金黄的成熟葡萄。村民们在大棚下穿梭,用扁担挑起一箱箱果实,乐呵呵地往家里运……葡萄年年丰收,成为村民甜蜜生活的密码。

8月14日,67岁的姚建国在大棚里剪下一串串碧绿葡萄,他皮肤黝黑、身形高瘦,在渔长村7组种了0.33公顷葡萄。去年园里产出了10000公斤果实,卖葡萄收入8万余元。他的小儿子帮着他一起打理葡萄园。

多年前,姚建国的父亲,一位种了一辈子水稻的农民,带着刚长大的姚建国来到稻田边:“我把锄头和犁交给你,你把田守好。这田是我们农民的命根子。”自那以后,姚建国尝试种过水稻、花生、玉米、西瓜以及葡萄等作物,最后觉得种葡萄经济效益好,便在自留地上种满了葡萄。

到2006年,长木村葡萄种植蔚然成风。

2010年,姚建国卖了自家老牛,买了台耕地机,葡萄种植实现机械化,许多村民也陆续购入机械设备,通过学习技术、利用机械种植,效益进一步提升。

2016年,长木村与邻村东郊渔场合并成为渔长村,受长木村村民影响,东郊渔场2个组的村民也种上了葡萄。渔长村的葡萄种植总规模扩大到了30公顷,近三分之一的村民都在种葡萄。

多年来,种植户靠着卖葡萄发家致富,全村完成了脱贫。67岁的肖四明,从前是特困户,如今一年收入4万元;79岁的石桂方、61岁的肖和平,从前是贫困户,如今年收入四五万元……去年,村里200余个葡萄种植户合计收获了900余吨葡萄,累计收入1000余万元。

渔长村位于小丘陵地带,处在邵水以东,资江以南,土壤水分充足,具有种植葡萄的最佳光、热、水、土资源,是葡萄宜栽地区。

2019年,渔长村成立了邵阳市更祥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时任长木村村主任的肖更祥任董事长。合作社成立以后,定期组织村里的葡萄种植户学习葡萄种植技术。慢慢地,村里的葡萄种植产业越做越大,在全市的名声也越发响亮。

肖更祥说:“合作社除却每年定期为种植户培训葡萄生产栽培技术外,还引进新品种,并防治突发病虫害。”

去年3月16日,双清区科技专家服务团将阳光玫瑰品种引进渔长村,合作社立即召开村民会议,及时将阳光玫瑰保花保果及病虫害防治的相关知识教给种植户。现村里已种上了碧绿珠、金手指、阳光玫瑰、黑蜜等9个品种。期间,不少葡萄园遭遇“葡萄炭疽病”,葡萄植株腐烂,肖更祥立即联系双清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与省葡萄协会专家前来解决,目前葡萄炭疽病已消除。

每年,渔长村的葡萄都因品质优良而供不应求。葡萄销售火热之余,已有村民在对葡萄进行精加工。

在渔长村8组,村民刘淑华种植了0.66公顷葡萄,自2010年起,她开始用摩尔多瓦品种的葡萄酿造葡萄酒。

刘淑华是高崇山镇短陂村人,年轻时嫁到长木村,与丈夫一起建设葡萄园已有40年。夫妻二人育有1个儿子,2个女儿,当子女事业有成,想接二老过去享清福时,刘淑华却说:“我舍不得这里,就想把葡萄园一直种下去。种葡萄不挣大钱,又很辛苦,可是我就想一直种下去,到身体动不了为止,这地不能在我手里荒了。”

正如刘淑华所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针对渔长村葡萄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肖更祥表示:“村里的农业经济想要发展起来,需要开垦大规模种植片区,还要建立示范基地实验作物品种。未来,村里将建设连栋大棚,优化生产环境,将葡萄亩产2500公斤提高到亩产5000公斤。”

--> 2024-08-24 邵阳日报记者 王朝帅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67795.html 1 甜蜜的事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