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16日

一个8岁小女孩在给邵阳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医生易天华的信里写道——

“谢谢你,让我重新听到美妙的声音!”

邵阳日报记者 刘敏 通讯员 谢翠玲

在临床医学中,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是一门极其复杂的学科,耳鼻咽喉科医生更是被誉为“刀尖上的舞者”。每一次刀尖在狭窄的神经、血肉组织空间里旋转、跳跃,都是对施术者技术的一次挑战和考验。从医14年,易天华已经大大小小经历了这样的战场上万次。

2010年,从郑州大学医学院硕士毕业后,易天华就来到了邵阳学院附属第一医院。14年里,他从一名普通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生成长为如今的科主任,邵阳市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并荣获邵阳市青年五四奖章、市最美医务工作者、市科技进步奖等诸多殊荣。

14年来,他始终坚守医者初心,秉承工匠精神,用一项一项新技术造福患者。由他先后开展的20多项邵阳市领先手术,为邵阳地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今年8月,他在省卫健委、省文明办启动的“湖湘好医生 湖湘好护士”评选活动中荣获了2024年首批“湖湘好医生”光荣称号。

2010年,刚参加工作的易天华,只身一人从家乡永州来到邵阳。为了更快地适应和熟悉工作,他每天都会花费很长时间泡在图书馆,精研技术。“只要是行业新出的书,我都会买回来,认真学习,仔细研究。”易天华说,那时候,只要科室里有机会送医生出去学习,他都会主动跟主任申请参加,他特别珍惜每次与同行、老师们的交流学习机会。

很快,凭借着勤奋钻研的这股劲头,易天华的医术水平突飞猛进,对相关领域的常见病乃至疑难杂症也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2017年,一位老年女性患者因顽固梅尼埃病导致眩晕频繁发作,严重影响生活。易天华为其实施了内淋巴囊减压手术,术后患者再也没有出现眩晕。这也是当时邵阳最早开展的首例眩晕外科手术,展示了高超的医术水平。

2021年,易天华率先在省内开展了经口颈内镜手术入路在头颈良性肿瘤中的应用,为有美容需求的颌下腺、腮腺及咽旁头颈肿瘤患者带来了福音;2022年,他在省内地市级医院中顺利开展了号称“耳神经外科最高水平”的第一例经迷路入路听神经瘤切除术,深受业内同行赞誉。

14年来,易天华先后创下邵阳地区耳鼻咽喉头颈领域20余项空白技术“第一”。“医学也是‘工匠’,干的也是技术活,只有不断精益求精,才能满足人民健康的需求。”易天华如是说,也是这样做的。

在14年的从医生涯里,易天华做过的手术上万台,却做到了患者“零投诉”。这源于他对待每位病人,都一视同仁,尽职尽责,是病人眼中贴心、暖心、放心的“360健康卫士”。

几年前,一患者半夜突发剧烈咽部出血,病人家属第一时间向易天华打来求救电话。在仔细了解患者病情后,他第一时间帮患者联系当地人民医院做好接诊准备,并安排病人就近先到该医院做紧急处理。即便当时患者的病情已基本得到控制,易天华还是不放心,随即联系医院救护车连夜赶赴县级医院,将该患者接回科室。顾不上长途奔波疲劳,一刻也没有休息,他又马上投入到新一天的工作。

2015年,易天华下班回家,偶然发现一位老人蹲在交费大厅的一个角落里,独自发愁。出于医生的职业敏感,他赶忙上前询问,原来老人因为做手术花掉了所有积蓄,现在不仅买不起回家的车票,连吃一顿饭的钱都没有了。易天华赶忙帮老人从医院食堂打了一份热乎饭,又塞给了老人200元让他买票,并把自己的联系方式留给老人,叮嘱老人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或者需要帮助就给他打电话。

真诚地对待病人,他也收获了不少温暖。至今,易天华还收藏着一位小患者送给他的手工小钱包,里面写了一封信:“谢谢易医生,让我重新听到美妙的声音,给予我新的生命!”原来,这是多年前,经他治疗,听骨重建、修复鼓膜、外耳道重建,重新恢复听力的一个8岁小女孩送给他的。他说,这是他从医以来收到过的最好的礼物。

2021年,湖南省首个“耳鼻咽喉腔镜临床医疗技术示范基地”正式落户邵阳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这意味着,该院耳鼻咽喉腔镜技术实现了从临床实施上升到技术推广、规范化诊疗与人才培养建设等多个领域。次年,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被确认为湖南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 2024-08-16 邵阳日报记者 刘敏 通讯员 谢翠玲 一个8岁小女孩在给邵阳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医生易天华的信里写道——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67469.html 1 “谢谢你,让我重新听到美妙的声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