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16日

租个“家人”陪诊,就医路上不孤独

邵阳日报记者 唐颖

陪诊师李清(前右一)为老人解读体检报告。

陪诊师李清(右一)陪服务对象自助取号签到。

手拿一叠大大小小的单据,穿梭在不同的楼层,找科室、找医生、找检查室……迷茫,是许多患者初次踏入医院的第一感受。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医疗健康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独自看病”成为很多人的难题,“陪诊师”应运而生,并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为患者取号、陪同候诊、与医生沟通、交钱拿药……针对就医的痛点,陪诊师满足患者提高问诊效率、简化手续、缓解孤独等需求,充当了患者的“临时家人”,让人们的看病路不再孤独、难行。

◆医院大厅内的“银发困境”

陪诊师李清(化名,网名“CC”)几天前接到一个单子,服务内容是陪伴一名老人去做检查。

下单的是一名男士,他在电话里跟李清说,自己正在外省出差,无法陪伴母亲去医院,希望她能够陪母亲顺利做完检查。于是,李清协助他在医院微信公众号上挂了专家号,然后提前跟患者沟通好病情和相关事宜。

到了约定检查的当天,李清匆匆吃完早饭后,便一刻不停地赶往老人就诊的医院。她在医院门口等待老人下车,并将其搀扶到医院里,就诊一切顺利。

在等待检查结果的时候,李清注意到旁边有位老人兜兜转转了好久。这位老人茫然地到处张望,手足无措地戳戳机器屏幕,发着愣,见到有人来了,又不好意思地躲开,像是做错了事。

李清瞬间明白了,连忙上前问他要不要帮忙。老人好像终于遇上救星,小心地说医生让他在机器上缴费然后去做检查,可他不懂如何操作机器。

最后,在李清的帮助下,老人完成了缴费。他说自己不舒服,但孩子们太忙了,不想麻烦他们,就一个人来了医院。结果进了医院,却像进了迷宫,好不容易挂上号,又不会用机器。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数据,我国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超过1.9亿。很多老人需要定期去医院就诊,但因子女不在身边,有超过70%的老人须独自就医。而他们面对医院的各种仪器和复杂流程时,大多无所适从。

“在医院里,这些老人总是来得最早,回去得最晚。”这是李清见惯了的场景。因为有些老人,实在无力独自兼顾所有的就医流程,也适应不了医院的数字化发展趋势。他们除了不会操作自助设备,面对医生开出的检查单,往往也不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比如,仅透射性照片检查,就有DR、CT、核磁共振等项目,他们几乎都分不清。

从长沙医学院毕业的李清,曾是我市一家医院的护士。有多年医院工作经历的她发现,医院提供的规范化服务,有很大一部分并不能满足个性化的就诊需求。她敏锐地意识到,陪诊师这个职业将在城市化和老龄化的双重推动下拥有广阔的前景。

2021年离职后,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李清开始做兼职陪诊师。很快,拥有医学背景、熟悉医院环境、能与患者迅速建立信任关系,并对其行为和情绪进行照护的李清,受到了很多患者的青睐。

当天,为老人提取完检查报告后,李清一一核对药品,并在药盒上写清楚用法和用量,把老人送上车,记下车牌号后她才离开。

◆“怕孤独”的年轻客户越来越多

网上流行过一张“孤独等级表”,其中“一个人去医院看病”被认为是最孤独的事之一。虽有调侃意味,却引起了无数共鸣。

今年5月,李清接到一个令她印象深刻的单子,下单的是刚入职场的“00后”女孩小林。

小林来自邵阳县,因察觉身体不适选择就医检查。但是,由于性格比较要强,也害怕父母担心,她并没有第一时间寻求家人或者朋友的帮助,而是通过美团App预约了李清的陪诊服务。

虽然小林的病情并不严重,陪诊服务内容也比较简单,但是对于刚刚步入社会的小林来说,内心还是十分担忧。小林说自己是第一次做胃镜,此前也没打过麻药,不知道麻醉之后是什么状态。她和很多独自就诊的年轻人一样,对医院充满了未知和恐惧。

“她很无助,眼神中透露出无尽的孤独。那一刻,我很想抱抱她。”李清说。而这,正是陪诊师存在的意义——让患者们高效就医的同时,提供情绪价值,替代家庭成员的角色。陪诊过程中,李清给予小林的不仅是陪伴、建议,还有必要的心理安慰。

根据民政部统计,2021年,我国独居单身成年人约9200万,预计该数据仍会持续上升。独居人士在生病就医时,因缺乏陪护而面临各种难题,此时陪诊服务为其提供了极大便利。

李清表示,这些年轻人选择陪诊,是因为不愿意麻烦朋友前来陪护,同时也不希望家人知晓担心。因此,在需要实施麻醉或者必须有人陪同的情况下,花钱请陪诊就成了他们的最佳选择。在异地就诊的情况下,陪诊服务的优势更为突出。

在李清接待的客户中,年轻客户的比例也越来越高。一方面,年轻群体使用互联网更加频繁,容易知道陪诊师的存在;另一方面,有不少人害怕一个人去医院,这使得他们感到非常孤独,而陪诊师能有效缓解这种孤独感。

在陪诊的3年时间里,李清也感受到自己的变化。如果要用一个词形容这3年的陪诊经历,她觉得是“温暖”。陪诊带给李清另一种形式的社交——她在扮演患者的“临时家人”。

◆陪诊服务规范化,方能“走得远”

陪诊服务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对于这样的就医痛点解决方案,公众又是如何看待的?

“医院就医手续较多、流程复杂,有他们更方便了。”前不久,市民王先生在网上下单购买了陪诊服务。当天,陪诊师跑上跑下,陪同其母亲完成了检查、取药等流程。王先生十分认可这一职业。他说,这样既不会担心父母检查或看病找不到地方,也不用他总是请假影响工作了。

也有一些人持审慎态度。“看病还要花钱找人陪,万一遇到骗子怎么办?”市民王女士说,自己也曾经想给父母找一位陪诊师,但心里又多少有些不踏实,希望能有正规机构加以管理,形成专业、规范的行业标准,让人放心购买陪诊服务。

由于自身的医疗背景,平日里,李清更关注患者的体验,尽管如此,她也发现,不信任是常态。有人觉得她是“黄牛”,也有人觉得她是“医托”,这让她颇感委屈。“黄牛、医托是想尽办法从患者身上获利,我们却是希望能帮助患者省时省力,尽可能提供最需要的服务。”

做了将近3年的陪诊师,李清如今单次服务的收费标准是150元至300元。这也是多数个人从业者的陪诊定价。现在,她每个月可以接到约10个单子,总计大约陪诊了200人。而需要陪诊的群体,通常是空巢老人、孕妇宝妈、外地患者以及独居青年。

提供服务前,李清会和客户达成服务协议,阐明自己的服务范围和程序。她表示,虽然陪诊服务确实满足了部分患者的现实需求,但由于该新兴职业发展迅速,欠缺规范监管,仍然存在一些风险隐患。例如:入职门槛低,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市场缺乏监管,同行竞争混乱;服务信息发布渠道多,客户购买服务甄别困难等。

在李清看来,陪诊服务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而生,如何提高职业群体素质与服务水平,如何加强专业化建设、规范化管理,提高社会认可度和接受度,让消费者放心、让就医过程更有温度,是陪诊行业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让就医之路不再孤独!”李清相信,陪诊师这一职业,会被越来越多人需要,被越来越多人认可。

--> 2024-08-16 邵阳日报记者 唐颖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67447.html 1 租个“家人”陪诊,就医路上不孤独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