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人们对建围墙的热情不亚于建房子。但凡有房子、有院落、有小区的,都想把它围起来。“江山一笼统”,围起来的地方就是我的天下。出于国防、城防的需要要围,如万里长城、美墨边境墙;出于保密、安防的需要要围,如敏感场所、军事禁区;出于防火、防盗的需要要围,如福建土楼、广东碉楼。这些围墙,要么院墙高深,要么坚如磐石,还有讲究的就是做些工艺,雕龙画凤、曲径通幽,颇有欣赏价值。
有如此久远而丰富的围墙种类,从传承艺术、研究历史的角度出发,可以开设一门“围墙学”了。从古代造出的字来看,“国”“园”“田”“围”“困”等不少字反映了有“围”有“墙”的情形。到了现代,围墙形式还有发展,比如栅栏、栏杆等,有的还是全自动的,“是我的人可进出”“非我族类请莫入”,算是“发扬光大”了。
建围墙,从心理学层面看,恐怕还是基于安全的需要。在原始社会、冷兵器、战乱匪患时代,围墙起到了保卫安全的作用。但到如今现代文明社会,有高科技的监控体系、严密的侦防体系,除了保密场所、军事禁区等,大多数民间设施是没有必要再建围墙、设阻拦栅栏了。比如小区制要向街区制过渡,不要再大兴小区建设,要建设街区、建设社区,小区服务要由街区服务、社区服务、社会服务代替了。
建围墙,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画地为牢。墙内安逸,以牢为荣,哪管墙外春秋;墙外炎凉,阻碍重重,人流、物流、车流交会不便。一个国家、一个地方东划一块、西划一块圈起来,就有分隔感。车辆拥堵这一城市病,也与单位院落、小区院落围墙过多是有一定关系的,因为造成了一些道路起不到分流车流、人流、物流的作用。更有甚者,在一些公共场所、公共通道也设置通行阻拦杆,“凭证通行”。以所谓加强管理为名设限,实乃懒政、庸政之举。
老百姓说,宪法规定城市土地国家所有、国家由人民当家作主、“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在尊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应该把小个人、小家庭、小团体、小格局的思想丢掉。有形的围墙隔断了交流,造成了不便,阻碍了发展,从而形成了心墙,当适当拆除,少一点围墙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