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记者走进双清区石桥街道屏丰村的龙骨水车陈列馆,犹如来到龙骨水车的“大观园”:年代不一、造型各异、大小不同的80余架龙骨水车,静静陈列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农耕文明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龙骨水车在邵阳广大农村俗称“龙骨车”,又称“翻车”“水车”“水蜈蚣”“水龙”。由于其一节节的木链条和刮板形状像人的脊椎骨一样,工作时上下回翻像龙吸水,故被称为“龙骨水车”。它利用链轮循环传动、翻板刮水提升的工作原理,将水从低处引向高处,是引水浇灌农田的重要农具。
在陈列馆一旁的小工作间里,龙骨水车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玉民正神情专注地打磨着手中的零件,汗水顺着他的额头滑落,却丝毫没有影响他手上精细的动作。
作为邵阳龙骨水车第21代传承人,张玉民的一生,与龙骨水车紧密相连。他用匠心与执着,守护着这份传承千年的文化遗产。
21代匠心接力
张玉民出生于屏丰村龙骨水车制作世家。据族谱记载,其祖上从明代洪武年间便开始制作龙骨水车,数百年来,制作技艺代代相传。
张玉民的爷爷张柏林一度将龙骨水车的制作技艺推向顶峰,经他手制作的水车做工精良、经久耐用,且制作一台水车只要3天时间。张柏林因此美名远播,十里八乡的乡民都来找他购买水车,一般要提前5天预订。张玉民的父亲张镇忠是邵阳龙骨水车第20代传承人。到张玉民和弟弟张湘平这一代,已传承了21代。
“从我记事起,父亲就在做水车。那时候我还小,但看着一块块木头在父亲手中变成神奇的水车,我就被深深吸引了。”回忆起童年时光,张玉民眼中闪烁着对父亲的敬仰之情。“父亲常说,水车就是农民的命根子,有了它,在干旱的年份也能保住庄稼。”受父亲熏陶,张玉民选择了子承父业,将这一技艺传承下去。
1975年,张玉民初中毕业后,遵循家族传统,随父亲学做龙骨水车。“那时候条件艰苦,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的机器设备,所有的工序都要靠手工完成。”张玉民感慨道。
学习制作龙骨水车的那段日子,张玉民每天从早到晚都在忙碌工作,从备料到制作成水车,三十多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正是这份对技艺的执着追求和对工作的认真负责,让他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为一名技艺高超的龙骨水车制作师。
然而,好景不长,上世纪90年代,随着抽水机和农用水泵的普遍使用,龙骨水车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水车没落,生意一落千丈,养家糊口都成问题,张玉民只能兼职承包工程,但他对这份技艺的热爱与坚守却从未改变。
为古老技艺注入新活力
面对龙骨水车技艺的衰落,张玉民没有放弃,而是更加坚定了传承与创新的信念。
“目前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龙骨水车的传承工作。”张玉民说,“我要把这项技艺传授给更多的年轻人,让他们了解龙骨水车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感受其中的智慧和魅力。”
然而,由于龙骨水车制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经济效益不高,其技艺传承之路任重道远。“龙骨水车传到我这一代,即使对核心技术倾囊相授,也没有几个年轻人愿意主动学,真舍不得这么好的东西就此失传……”张玉民边说边刨着制作水槽的木板,神情有些茫然。
几年前,张玉民劝说在外地务工的儿子回家学习龙骨水车制作技艺。儿子认为水车是过时的产物,没办法依靠做这一行养家糊口。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虽嘴上应承,可心里依旧不太情愿。张玉民说:“我外甥跟着我也学了一段时间,但主要还是做木匠,没办法,这个东西赚不了钱,没人愿意学了。”
为了传承技艺,张玉民也曾做过免费收徒的广告,依旧无人问津。但经过不断宣传推广,目前张氏龙骨水车终于有了第22代传承人——张赐男、张益。
在传承的基础上,张玉民还积极进行创新尝试。他将水车的比例尺寸缩小,制作成了收藏品和艺术陈设品,既保留了龙骨水车的传统韵味,又赋予了其新的艺术价值。这一创新举措不仅吸引了众多收藏爱好者的关注,也为龙骨水车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龙骨水车。”张玉民满怀信心地说,“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传承、去创新,这项古老的技艺一定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