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起手,拍拍腿。”8月4日8时30分,在大祥区城北路街道居家和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护理员精神饱满,带领近20位老人做着每天必做的健身早操。集体操结束后,护理员又逐一陪同每个老人进行锻炼。
城北路街道居家和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面积约800平方米,共有30张床位。其中养老护理型床位20张,日托型床位10张,现已入住22人,其中60%是自理型老人,40%是半失能老人。
72岁的曾四娥在老伴去世后常年独居,今年7月她在家不慎滑倒,摔断了腿。“腿摔伤了需要人照顾,孩子们又都有自己的工作和家庭,不能时时刻刻待在我身边。”曾四娥感慨道。
7月17日,曾四娥住进了家附近的城北路街道居家和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在护理员的悉心照护下,现在她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结识了许多新朋友。“全靠护理员精心照料,现在我身体好很多了,能坐轮椅下床。”说起护理员的服务,曾四娥脸上再次泛起了笑容。
记者看到,城北路街道居家和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不仅有医疗咨询室、康复理疗区,还有图书阅览室、手工艺制作室、KTV歌唱室,以及为老年人量身定制的书法、绘画、下棋等各类兴趣班。每个房间宽敞明亮,整洁温馨,均完成适老化改造,内有独立卫浴室,加装安全扶手、地面防护等设施,每张床位都在床头安装智能服务器,显示老人年龄、姓名等基本信息,且有紧急呼叫等功能。
“我们与辖区部分医疗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可为老人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城北路街道居家和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管理人员唐雨介绍,中心侧重保障基本养老服务,融合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主要承接失能、半失能、失智等老年群体,提供长期、短期、日托等个性化托养服务,并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等上门服务。
近年来,我市民政部门根据老年人更倾向“养老不离家”的特点,将街道、社区作为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托,推动养老服务资源向老年人身边、家边、周边延伸。
为帮助曾四娥尽快恢复,城北路街道居家和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定期请中医医师前来诊疗并代抓代取中药给曾四娥调理身体。“‘家门口’养老让人很安心,在这里,我不觉得孤单,每一天都充满了希望和快乐。”曾四娥高兴地说。
记者手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养老,这个关乎每个人、每个家庭幸福安康的民生话题,正悄然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像曾四娥这样的“家门口养老”模式的受益者人数正在逐年增加。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养老院,“家门口养老”将养老服务直接嵌入社区,让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中享受专业、便捷的养老服务。
记者走访了解到,“家门口养老”模式的核心在于服务的精细化与个性化,不仅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生活需求进行精准分析,还为他们量身定制服务方案。从日常的家政服务、送餐上门,到紧急情况下的医疗救助,每一项服务都力求做到贴心、高效,让许多像曾四娥这样的老年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心与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