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姨妈任小英百岁高寿了。兄妹八人中,她最小。
我才一岁多时,母亲就生下了妹妹。妹妹出生时才三斤多,因身体不好,大家都说带不活了。姨妈却站出来说“一定能带活”,她把我抱起就往外婆家跑,要我母亲好好带我的妹妹。姨妈带我到五岁,她才出嫁。她是我和妹妹的恩人。当我的四姨妈(任桂英)不幸去世时,留下四个十岁以下的儿女。姨妈小英就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儿女一样,精心照管抚养,直到他们成家立业。
清山秀水,钟灵毓秀。姨妈家住苏仙岭,这里三面环山。山上树木葱郁,鸟语花香,空气清新得像从井水里捞出来似的。好景令人醉,欣赏不花费。这里的山顶有一座寺庙,就是“苏仙庵堂”。庵堂侧旁有一水井。井水从岩洞冒出,清澈见底,冬暖夏凉。就是这泉水灌溉着这一方田土,养育着这一方人。改革开放以后,大家搬下山在公路边修建新房,喝的还是这泉水。姨妈生有两大“金刚”和五朵“金花”,个个长得漂漂亮亮,人人读书立业。姨妈九十大寿时照的全家福显示,到场的老小共92人,上过大学的22人,有公务员2人、教师2人、企业家和高管8人。
五谷杂粮,强身健骨。姨妈住这深山老林,坚持早睡早起。起床后,孩子们放牛、放羊、割鱼草和读书;姨妈姨父浇园摘菜,有时到山上扯野笋,或到山里取菌子,吃不完的可晒干卖钱。姨妈终年吃的除少量稻米以外,主要是吃杂粮,红薯、苞谷、高粱、土豆等。直到现在我去看望老姨妈,她总要做顿柴火饭,加点杂粮,配上腊肉、腊鸭给我吃。
以勤为荣,五建新房。童年时代,我记得她刚建的房子的墙壁是用黄泥垒筑成的,房顶盖的是稻草和树皮,刮大风时真害怕被掀走,好在房子建在避风处。室内摆放梳妆台的那面墙,是用旧报纸糊上的,显得干净“洋气”。后来姨妈姨父自制土砖,在离茅屋两百多米的地方建起了一栋土砖瓦楼。周围栽种了桃、李、梨、栗和柿子树,还种上几蔸“富贵竹”。但离泉水较远不方便,又单门独户不热闹,姨妈姨父在靠近苏仙庵堂处挖山辟出一块平地,自烧红砖,建起了一栋宽敞的新瓦房。房前屋后种上果树和南竹,还挖出了菜地和鱼塘。鸡鸭成群,水果飘香,水甜鱼跃,羊叫人欢,这是我军人时代看望姨妈时所看到的情形。改革开放以后,公路修到了山下。姨妈的家还处在山巅老林之中,十分不便。由于儿女们均已成家立业,姨妈家的经济条件大有改观。于是姨妈在山下公路旁择一地,辟坡为坪,又建起了一座三层的现代洋房。车来人往,热闹非常。我回邵阳工作去看望姨妈,再不要爬山越岭了,小车可直开到屋前坪里。坪前种满了瓜果蔬菜和桂花树,屋后圈养了一群鸡鸭。后来,由于人丁兴旺,一大家几十人住在一栋楼太拥挤,只得把这洋房交给小儿子一家,自己跟着大儿子在新洋房对面的公路旁松林边建起一栋三层别墅。周围开出了菜地鱼塘,建起了灵泉水池。站在别墅的前坪,可以透过松树远望邵阳市区的林立高楼。
一生爱美,精致到老。我的外祖父,教过私塾。姨妈虽然没有读过什么书,但受到传统家风家规的熏陶,忠孝仁义在她的脑海中深深扎根。她对那些烦心的事看得淡,丢得开,就像她生活在黄荆岭尖,站得高看得远。她一辈子干净爱美,以前尽管家境不富,但她从年轻起就活波开朗,举止端庄,谈吐文雅,且衣着得体。外出做客时,她常是头发梳得流光,扦上簪子,穿一件绿色花格衣……她家的室内室外搞得整洁优美,窗明几净。她还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鞋帽服装,保持衣着整洁入时。
姨妈如今百岁高寿了,还是那么爱美精致,看得远,想得通,正是“平淡日子开心过,与世无争长寿翁”。
(伍想德,原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