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邵阳日报》的结缘,要追溯到1988年。那时我刚参加工作,在学校收发室第一次接触到她,如获至宝。每张报纸翻来覆去地看,连广告也不放过。看得多了,本就好写日记的我手就痒痒,觉得报纸上的文章我也可以写。于是就把自己阅读报纸的感悟以及学校发生的新鲜事写下来,偷偷地寄出去。想不到,竟然有了几块“豆腐块”露脸。看着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出现在报纸上,我好生高兴。直到有一天邮递员送来一张5块钱的汇票,老师们才知道这个事情。结果我倒贴了10块钱,请大家高兴了一场。于是自己的劲头更足了,课后就更加努力地写稿。
没想到凭借几块“豆腐块”,我还加入了县作协,并且荣幸地参加了1992年度县文联的年终表彰大会。会后不久,文联何炳辉老师带我来到樟树垅邵阳日报社,拜见了副刊部的伍经建老师。没想到,在我心目中神圣的《邵阳日报》,其编辑人员竟然没有一点架子。伍老师热心地给我讲解了写作的注意事项,并且看了我带去的小说习作《外婆的故事》,非常高兴地提出了详细的修改意见,在稿子上密密麻麻地做了批注。临行,伍老师还送给了我他的作品集《爱的变奏》等两本著作,真让我有点受宠若惊。
回来后,我立即按伍老师的指点认真修改了小说,寄给了他,很快就给发表了。我大受鼓舞,写作更卖力了,也在《邵阳日报》陆陆续续发表了十多篇小小说、散文。并且在伍老师的推荐下,于2000年成功加入市作家协会,这是后话。
1993年,我受中心校委派参加了邵阳日报社组织的通讯员培训。其中,邱刃老师的散文写作课使我有如醍醐灌顶,让我写作的认识有了质的提升。慢慢地,我又接触了谢恩桂、肖青华等老师,受到了他们的悉心指导,至今铭记于心。还记得我写了一篇关于我镇朱玉华老师的通讯稿,配发了图片。由于我第一次尝试摄影,拍得不好。当时政教部的肖青华老师特意跑到我家里,给我讲解了拍摄的要点。之后,我们又到朱老师家里重新拍了照片。在肖老师的指点下,这篇通讯同时在《邵阳日报》和《湖南日报》推出,取得了较好反响。并且,我被《邵阳日报》评为当年的优秀通讯员。
只是后来几年,我中断了写作,对《邵阳日报》仅限于闲暇翻翻而已。直到近两年,才重新拿起笔,和《邵阳日报》再续前缘。
《邵阳日报》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不厚名家不薄新人的编辑作风,一代代办报人始终不忘对新人的扶持。我遇到的每一位编辑老师,都没有因为我的无名而忽视我。2023年,我校年轻的张老师第一次向《邵阳日报》投稿,竟也很快被刊发。
我的第一篇言论稿,就是在谢恩桂老师的反复指导下刊发的。我的稿子只有不到一千字,而谢老师前后给我写过两封信,多达一千多字,详细指导我如何修改稿子。在谢老师的指导下,我三易其稿,终于成功。那时没有手机,我所在的乡村小学连座机也没有,通讯方式只有写信。现在回想起来,内心满是感激。
(孙必武,新邵县巨口铺镇五星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