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04日

◆岁月回眸

邵阳日报社印刷厂的筹办(上)

杨可可

岁月如流,在我的人生篇章中,筹办邵阳日报社印刷厂的那段工作经历,始终是最难以忘怀的时光。每每忆起,心间满是温暖与感慨。

1988年4月的一天,时任邵阳日报社社长成希长把我叫到办公室,问我来报社之前在工厂做过什么工作。我答道:“学过化工,搞过冷作焊接锻工。因为学得太杂,技术不精。后来又做了几年的采购和零配件外协加工等等。”他亲切地说:“你做过这么多工作,愿意来与我一起筹办报社印刷厂吗?”

我生性喜好尝试新鲜事,来报社三年一直在总编室任组版编辑,每天像裁缝师傅一样拿着尺子将新闻稿一篇一篇划入版样中,然后送往代印报纸的印刷厂。日复一日,早就心烦,听社长这么一说,自然高兴应允。

不几天,成希长社长和陈伯寿总编约我谈话。希长社长说:“经社委会研究,调你筹办报社印刷厂。市财政给了40万建厂。而目前印刷厂除了预留车间外,一无所有。我们向市委保证要在1989年元旦自己出胶印报。时间之紧,任务之重,难度之大,我们要有心理准备。时间只有半年,购买和安装设备,招聘人员和培训都有很多工作要做,但必须完成。”

“我省目前尚无一家报纸是胶版印刷,都是铅字印刷……我们要做省内最先使用胶印的报纸。”希长社长说。希长社长是位老革命,多才多艺,还参加过“抗美援朝”,说话轻言细语,但看问题分析事情极有水平。他接着说:“根据我们的摸底,这40万搞胶版印刷只能勉强对付……印刷厂要自负盈亏,不能给报社增添负担。报社也不从印刷厂抽取利润。要克服困难,树立信心,争取尽早走入正轨。”他又说目前国内报社用手动照排机的有《焦作日报》,可以到那里取经。

伯寿总编说:“我们之所以选你,是你有一定工作经历,这几年在报社工作认真负责。希望你很好地担负起这个责任。”

从与领导的谈话中,我悟出他们对印刷厂开办早已成竹在胸,对设备市场的了解也很深入。我向两位领导保证一定完成任务。

1988年5月,希长社长、伯寿总编和我踏上了去焦作日报社的考察之路。在焦作,焦作日报社社长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手动照排机的使用情况。他说这种照排技术还是日本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技术,已不能完全胜任报纸出版需要。目前在没有新型机器代替的情况下,只能使用这种技术来完成胶版印刷。我们还仔细参观了他们的印刷车间,了解他们的整个生产流程。

回来后,我们参照焦作日报社制定了设备采购计划和人员招聘培训计划。

当年7月,报社面向应届高中毕业生招考工人,前来报名的有百来人。这些年轻人素质较高,有的高考仅差几分而落榜。通过两次考试,从考生中挑选了十几名参加岗前培训。8月份,我与希长社长赴上海购回了六台手动照相排字机。

接下来,指导老师的人选又是难题。经过寻访,决定选调市印刷厂朱建平同志来指导培训印刷学员。而朱建平没有从事过胶印,只能指导工人简单印刷知识和对纸张的处理知识。这时,资江印刷厂的胶印工人邓志建要求调往报社。经考察后,我去与资江印刷厂协商调动事宜。该厂厂长不予同意,说邓是他们花钱培训过的。好说歹说,最终我们花了6000块钱给资江印刷厂,他们才肯放人。

而最关键的是要有一位既懂强电又懂弱电的电气技术员。恰巧,一朋友向我推荐市二中教物理的陈家红老师。经了解,陈老师既会理论又会实践,强电、弱电、无线电样样精通。

于是,机器安装和人员培训同时展开。

接着,我们从湘印机厂购买两台四开胶印机。那时不像现在,当时是“皇帝女儿不愁嫁”,机子出厂不包安装,安装费按机价5%收费。第一台胶印机的安装收了我们3500元,当时这可是一笔大数,我心里直滴血。安装期间,陈老师、朱建平、邓志建与学员们都守在面前观摩。

安装第二台时,我们不要厂家派人,而是雇请安装师傅“接私活”,与我们的人员一同安装,只给师傅500块钱安装费。这样既节省了资金,又让学员们熟悉了机器的拆装和使用性能。照排机的培训主要靠学员们死记硬背刻苦练习,需要大家在短时间内熟背字板上8000多个汉字的位置。通过两三个月的大强度培训,各工段的人员基本上掌握了操作技能。于是,我们就开始实战演练。

为了检验培训效果,先从印制承接市内几家企业小报开始练手,如棉纺厂、资江农药厂等企业厂报。经过几期演练,印制的厂报得到了好评,从而坚定了我的信心。

1988年12月,邵阳日报社印刷厂正式成立,独立法人单位,为报社下属二级机构。我以法人代表、副厂长的身份管理全盘。全厂共计28人,除出纳是40多岁的杨大姐外,我与陈老师30岁出头,其余人员都是20岁左右,最小的才16岁。

--> 2024-08-04 杨可可 ◆岁月回眸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66753.html 1 邵阳日报社印刷厂的筹办(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