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一个午后,我和朋友李琦骑着自行车,穿行在湘西南绥宁县白玉乡雪峰山腹地的山路上。我们这样行走三天了,食宿极简,没有具体目标。
那天,打算天黑前赶到洞口县花园镇上住宿,可是怎么都快不起来,一路被美丽的风景拖拽着。下午五点,突然下起了大雨,把我们逼进路边的一座凉亭。几根烟后,雨还没有收敛的意思。过了半小时,雨停了,我们抓紧赶路。可是我的车子后轮泄气了,骑不动,只能推着。天色已经落黑,前方二百米远就看不清了,各种怪异的动物声此起彼伏,我们变得紧张起来。离花园镇还有二十多公里,推着车子步行,最少还要三个小时。两人饥肠辘辘,越来越疲倦。一路峰回路转,没有人烟。
忽然,前方出现一个亮点,是什么?两人停下脚步,望了望,是灯火,一直固定在那里,不是萤虫流火。我们的步伐立马加快,心情变得紧张起来。走了十来分钟,看到了瓦檐翘角,原来山坡上有几户人家,每户的屋檐下都亮着一只小灯笼。光线愈加明亮了,我们终于松了一口气。
赶不到镇上了,到这里借宿试试。
我敲开一户人家的门。一对六十多岁的夫妻在家,还有两个七八岁的男孩子。我们表明来意,还拿出身份证,说可以交住宿费,也问了一下村里是不是做民宿……想不到,老汉一口答应,说不用交钱,就是住宿条件差了些。老汉又问我们,还没吃饭吧,搞点饭啰。还没等回答,老汉就从灶上的木杆上取下一块腊肉,放到水盆里。女主人开始淘米,用的是圆底鼎罐。我们连说谢谢,真是麻烦了,我们付饭钱。老汉说,怎老说交钱,我们不开店,从没收过过路人的钱;你们是客人,信任我家。
老汉接着说,你们看到门口挂着的灯笼吗?就是给过路人点的,远远地让人看到,这里可以落脚。山里的村寨都是这样,我们外出也要借宿,大家都不客气,回家一样。
听着好新奇,山里竟有这样的风俗,倒是我们城里人想复杂了。我还想,要是他们来到城里,住不上宾馆,能够借宿到吗?
我记得,我们村里有条上州下县的石板路。小时候每天看到各色人等,纷纷从村里穿过,夜里便就近借宿。来人借宿,主人是高兴的。我们也会管饭,主人吃什么,他们跟着什么。但是,我们村里不点灯笼,客人来了就来了,走了就走了。
说话间,饭菜摆上了桌,一大盘干笋炒腊肉,一大钵汤,卧着两个荷包蛋,撒了小葱,香喷喷的。他们不吃,坐在火塘边,说等我们吃了再吃。这是山里的规矩,劝也没用。我们只好加快吃饭速度。我们放下筷子后,他们才上桌。小孩子吃得急,显然是饿了。我们的包里还有一些袋装食品,李琦赶紧找出来,打开两袋让小朋友尝尝。老夫妻训斥他们,怎么要客人的东西,一点规矩都没有。孩子们脸上有些羞赧,又带着惊欢,显然是这种食品很对胃口。李琦把剩下的全部留给了两个孩子,还给他们照了相,准备回去后冲洗出来寄给他们。老汉留下地址,这里是白玉乡石坪村。
老汉说这些年村里人少了,年轻点的都去了城里打工,他家儿子儿媳也外出打工,留下两个孙子。现在,到哪里去都是坐车,过路人也少,借宿的基本没有了,但灯还点着,家家都这样,整夜不熄。老汉说他小时候起,灯就这样挂着,成习俗了。“哎呀,你们是这三年里来的新客,给寒舍添了光彩,谢谢你们看得起呢……”
哦,一只灯笼,远远地迎接着夜里要来或不来的客人,也点亮着山里人的心。心心辉映,没了距离。这长明的灯笼,到底是没有被辜负。 (邓跃东,任职于市交通运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