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16日

那道耀眼的光

谢丽英

对于《邵阳日报》,我一直有着深深的情感。这些年,《邵阳日报》伴着我从青年走向中年,承载着我的欢喜与忧愁。我将这些点点滴滴汇成一个“剪贴本”,里面除了收藏着我这些年在报上发表过的文章,还珍藏着一张用稿通知单。

那是我收到的第一张用稿通知单,是当时《邵阳日报》“七彩文苑”栏目的编辑李日新老师亲自用钢笔写的,普通的信笺上清楚地写着见报日期和稿件标题。20年后,再次看到它,那种温暖依然在胸中久久回荡。不经意间,便勾起了许多回忆。

20世纪90年代初,单位的企业文化工作搞得风生水起,率先在全市系统内办了个内刊。刊物每月一期,定在月末出版。内刊是由两位老同志支撑着办起来的,他们年轻时便喜欢文学,临近要退休了,接到这个任务后也一点不马虎。白天,他们除了要干好本职工作外,一有时间就下现场收集素材,晚上便戴着老花镜一点点将看到的情节写在纸上。第二天,再拿到打字室打好。他们除了自己写之外,还常常不厌其烦地跑到各个股室进行约稿。稿件内容也没有限制,只要是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都可以采纳。等把这些稿件收集拢来之后,两位老同志又守在打字室一个字一个字地进行校正,一个标点符号一个标点符号地进行核对,从未有过半点含糊。我的办公室就在打字室旁边。每月月末要出刊物的时候,我都目睹了他们的那种认真和无怨无悔。

内刊创刊后的第三个月,那两位老同志得知我喜欢看书,便开始轮番做我的思想工作,总是有意无意地找我聊天,鼓励我大胆投稿。开始我只是一笑而过,从不做声,也不见行动。听得多了,便听出了他们对我的“恨铁不成钢”。那些日子看起来过得似乎很平淡,但总算有了些起伏,感觉内心里总有一种情绪在汹涌,也越来越觉得再这样颓废和平庸下去,会对不住所有对我还寄予期望的人一样。

一个有着温暖阳光的午后,我向《邵阳日报》投了人生中的第一篇稿。记得很清楚,那是篇散文,题目叫《品茶》。没想到,几天后,就接到李老师寄过来的用稿通知单。不久,按照通知单上的时间,我顺利找到了那张报纸。当拿起那张泛着油墨香的报纸,看着那些熟悉的文字时,我的眼泪便再也抑制不住地往下流,有激动,有欣慰。

也就是从那以后,我渐渐觉得自己还能做点什么,也还有存在的价值。此后,我一发不可收拾,越来越多的文字见诸《邵阳日报》,从文学作品到新闻作品。

走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后,一切都开始朝好的方向发展。之后不久,两位老同志相继退休,我也从清洁工的岗位调了出来,同时担起了内刊主编的责任。我带领着几个同样有爱好的同事一起,下工地、约稿、写稿、编辑、打印、装订、下发。那时候,本职工作就很繁重,加上家里里里外外也靠我一个人,还兼任着出版内刊的任务,每天就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但我从不知道累,反而觉得既充实又快乐。

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20年,我一直都未和李老师见过面。正是李老师的无私厚爱,让我从自卑懦弱逐渐变得自信大方。如今,哪怕再忙,我每天必读《邵阳日报》,每年还会在《邵阳日报》上发表新闻作品和文学作品几十篇。

《邵阳日报》,犹如那道耀眼的光,照亮了我的心,让我始终走在向上、向善的路上。

(谢丽英,任职于国网新邵县供电公司)

--> 2024-07-16 谢丽英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65780.html 1 那道耀眼的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