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我市,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曾身披戎装,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书写着对国家的忠诚与担当;脱下军装,他们依旧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诠释着退役不褪色的军人本色。他们有的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的投身创业,勇攀高峰,在商海中乘风破浪,成为行业的佼佼者;有的致力于公益事业,传递爱心,温暖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即日起,本报推出“最美退役军人”系列报道,讲述退役军人的先进事迹和奋斗故事,敬请关注。
“再过5天左右,我就要开始‘双抢’了。”7月15日,李滔龙的农田里充满了丰收的喜悦——一株株饱满的稻穗压弯了腰,沉甸甸的稻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收获季节来临之际,这些丰收的果实对67岁的退役老兵李滔龙而言,是用无数个日夜的辛勤耕耘换来的。
1979年,李滔龙参军入伍,军旅生涯不仅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也培养了他积极上进的优良作风和吃苦耐劳的精神。1982年退役后,李滔龙选择回到家乡双清区高崇山镇,从事自己热爱的农业生产工作。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老农民。”对于李滔龙来说,田园生活既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追求。李滔龙热爱这片土地,40多年来,每天清晨,他都会早早地起床,去田间地头转上一圈。耕田、播种、浇水、施肥……这些看似简单的农活,在李滔龙的手中变得异常熟练和高效。
2021年,李滔龙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承包土地种粮。说干就干的李滔龙当即向崇山社区申请流转土地。李滔龙流转的30多公顷的土地里种植了多种粮食作物,有水稻,也有玉米、地瓜等。在他的精心管理下,粮食连年丰收。“地必须要有人种,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中,当时看到村里的很多地因为没人种都荒了,我就想为粮食生产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这一决定并非偶然,而是李滔龙深思熟虑后的结果。他用自己的双手,将一片片荒芜的土地变成了丰收的田野。
“年轻时,我立志做一名优秀的青年,在部队,我力争成为一名优秀的战士,退役后,我告诉自己要退役不褪色。”脱下军装几十年载,李滔龙从未曾放下初心,他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为乡村振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田野上书写着属于他的绿色篇章。“我每年种出来的粮食都供应当地,能让大家吃饱、吃好,这也是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李滔龙说。
“这种药剂打在稻田里面,只杀死草,不会杀死稻子,这种则不能直接在稻田里打。”李滔龙家里堂屋的一角摆满了各种农药化肥,每一种产品的用法用途,李滔龙早已熟稔于心。“种田很辛苦,但既然选择了种田,就不要怕辛苦。”李滔龙说,把田种好一定要有爱国情怀,心怀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要吃苦耐劳,沉入田间。每年的3月始,李滔龙就得马不停蹄地为一年的农业生产做准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待晚稻收割后他才能稍微轻松点。
李滔龙在家中的房间里和院子里各安装了一个简易的健身器材单杠,每天会在上面进行引体向上锻炼。“种田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所以我每天都会加强锻炼。我打算种田种到2026年,如果到时候身体还好的话,我还想继续种下去。”在即将而来的“双抢”中,他马上又得承担起6.6公顷田地的犁田任务,为种植晚稻做准备。
田园里,坚毅、果敢、勤奋的李滔龙又将用晒得黝黑的皮肤和勤劳的双手在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