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走在青石砖铺筑而成的市区西外街—仙人井文旅街上,看着街道两旁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筑和翻修一新的老牌坊,在西外街住了一辈子的86岁李贞元老人乐开了花。“解放前,西外街号称‘叫化街’,亲戚朋友不愿意来这里。改造后,这里变了样,我们都以住在这里为荣。”说起今昔变化,李贞元直言幸福感满满。
作为邵阳曾经的西大门,老西外街一度商铺林立、游人如织。可随着城市的发展建设,老西外街成为偏于一隅的老旧小街,繁华不再。2020年8月,随着仙人井片区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工程开工建设,古街迎来了蝶变新生,同时也见证了邵阳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
在保护修缮古街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空间、新的业态、新的元素,致力于将西外街—仙人井文旅街打造成为一条集民居观光、美食体验、院落休闲、文化创意于一身的文化休闲与文化旅游街巷。如今,修葺一新的老街正逐渐恢复昔日的繁华,成为邵阳城区一张文旅新名片和网红打卡地。
镌刻往昔繁华 见证时代变迁
邵阳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留下众多历史文化古迹。在邵阳市区,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含文物保护点)12处,有资江南路北门口渡口、望江楼等两批邵阳市历史建筑共28处。仙人井社区和西外街社区拥有69栋历史建筑、“古仙人井”“节孝贞烈总坊”2处历史古迹、保持原风貌的历史古街——老西外街,见证、记录着曾经的繁华。
位于牌楼路的“节孝贞烈总坊”始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矗立于西外街社区和仙人井社区交界处,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牌楼由王承泽和曾寿麟等人捐资所修,为纯条石结构单列式四柱三弄牌坊,高约10米,宽约8米。
仙人井社区党总支书记朱柄荣介绍,牌坊的正面和背面均有雕工精湛的福禄寿三星、双龙抢宝、五龙拱圣、天官赐福、双狮滚绣球、麒麟、凤凰等浮雕图案和篆刻铭文,刻记200余名贞洁妇女姓名,坊上正匾中竖刻的“圣旨旌表”四个大字,彰显着皇权的威严。古时官员或士绅经过此地,无论是骑马还是坐轿,都必须下来步行经过这座牌坊,以示对“圣旨旌表”的节孝贞烈女性的尊重。
朱柄荣说,随着时代的发展,旧时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早已被打破,“节孝贞烈总坊”也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但其古朴优美的造型,栩栩如生的雕刻,仍引来不少路人驻足观看。牌坊下是一条茶马古道,这里曾经是湘军、商客西出东进宝庆古城的必经之路。然而,由于年久失修,“节孝贞烈总坊”破损脱落,随着时间流逝,老西外街昔日的繁华景象已不复存在。
坚持修旧如旧 老街重现古韵
街巷融合了文物古迹、历史建筑、特色民俗等,承载着居民的生活和记忆,汇聚了市井烟火气,是城市发展的见证和历史文化的载体。为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延续城市文脉,改善仙人井片区居民的居住环境,大祥区住建局决定实施仙人井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工程项目。遵循古建筑“修旧如旧”的原则,注重保护、修复区域内的文物古迹,保留古街风貌,着力打造“一街、一井、一市场”。
该项目以老西外街为纽带,集中修缮、改造道路两侧房屋,统一沿线房屋的建筑风格,用灰、白墙面和青瓦、坡屋顶等元素打造仿古建筑群。升级仙人井周边的基础设施,重建台阶、围墙等,建设以忠孝传统文化为主的文化墙。同时,邀请文物修复专家对“节孝贞烈总坊”进行全面修复,并新建了徳正坊、润泽坊。在临街门店统一制作仿古招牌,为传统手工艺产业提供经营场所,形成文化市场。
“资江奔流天地外 牌坊耸立画图中”“四井一坊传故事 千门万店唱新风”……在每户居民入户门两边,悬挂着一副黑底金字的对联,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仙人井片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别具一格的对联,为古街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这些对联由我市楹联家撰联,书法家书写,其中包括周玉清、龙开胜、曾伟子、邹宗德、张正清等一批名家大腕。
改造提升后的古街,改变的不仅是老旧破败的面貌,还找回了发展的底气,延续了文脉,留住了乡愁。白墙黛瓦,古色古香,走进古街,仿佛穿越时光隧道。穿行古街小巷,凝望老牌坊上精美绝伦的雕刻图案和一副副巧思妙趣、文采飞扬的门联,别有一番韵味。通往古仙人井的石板路上人来人往,走下石阶后,就可以看到一眼清澈的泉水正从碗口粗的铁管流出,落入头井,潺潺作响,井水清澈见底。居民们有说有笑,在此取水洗菜、刷洗衣物。
来到古仙人井,如果走累了,可以在古井旁的云泉亭休憩,感受清泉石上流的美妙意境,在闹市中寻找内心的片刻宁静。
“我们设计的初衷是让社区居民感受到市井气息、文化艺术气息,打造成最具邵阳特色、最具邵阳文化内涵的景点,传承与再现邵阳千年文化与繁荣。”大祥区住建局总工程师颜祺介绍,为做好古街的文化氛围建设,他们挖掘历史文化底蕴,统一规范街区牌匾、门联等,以“古巷故事”为文化脉络,深入挖掘一批贞节牌坊和本地名人故事。同时,集结非遗传承人和文创人才,开设“非遗小课堂”,邀请非遗传承人为青少年授课,展示非遗技艺,将西外街—仙人井文旅街打造成为非遗文化展览一条街。
颜祺说,目前,他们正在实施仙人井二期三期工程,将仙人井古街片区基础设施打造得更加完善,届时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创业,推动古街升级成为“历史文明与现代时尚交相辉映、市井风情与文创产业共生共融”的文化旅游休闲街区。
引入多元业态 焕发老街活力
古街修缮后,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聚集人气。为此,西外街——仙人井文旅街推出了优惠政策,引入“邵阳红”农产品店、“宝庆泉说”古玩店、湘窖体验馆以及宝庆烙画、羽毛画和滩头木版年画展览馆等优质文化创意商户入驻。多元新业态的涌现,让这里逐步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聚集地,时尚潮流、富有创意的“新面孔”,为古街注入了新活力。
“宝庆烙画又称‘烙花’‘火笔画’,以烙铁代替毛笔,在竹簧或手抄纸上进行烙绘……”非遗小课堂上,宝庆烙画传承人唐文林讲解宝庆烙画的相关知识,并与妻子王艳萍、儿媳妇龙娟一起,悉心的指导孩子们使用电烙笔在手抄纸上烙绘花瓣、兔子、老虎等图案。孩子们学得有模有样,在他们的精心烙绘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作品便跃然纸上。
“我画了一个小兔子,感受到了宝庆烙画独特的技艺特色,太好玩了!”6岁男孩陈鑫泽开心地说。仙人井社区居民徐中华带着孙子罗浩铭体验了宝庆烙画的制作,参与体验后,她感慨道:“社区文化氛围特别好,小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可以学到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宝庆泉说”古玩店门口,店主丁丹枫左手拿着錾刀,右手持着木槌,正忙着为顾客修复古剑剑鞘。槌落刀刻间,剑鞘的蝙蝠图案渐渐显现了出来。丁丹枫从小痴迷民俗手工老物件和传统文化,从事金银器加工已有10余年。
2023年5月,他来到西外街——仙人井文旅街,与三位志同道合的藏友一起开了这家古玩店。之所以将古玩店开在这里,丁丹枫说,他看中的是古色古香的老街及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朱文斌爱好收藏古钱币和玉器,至今已有20多年。说着,他拿出了上个月从一位老人家手中收来的一枚邵阳2500周年城庆纯银纪念章。“这枚纪念章于1997年发行,共发行了2500枚,十分珍贵。希望可以收藏到更多稀缺的老物件,见证和呈现邵阳过去的历史和文化。”朱文斌说。
位于西外街旁的留白西餐蛋糕店由一栋红砖房改造而成,从店铺外立面造型到店内装修风格、布局陈设、氛围营造,充满着年代复古感和浪漫艺术气息。陈柳是一位90后姑娘,从小在西外街长大。去年5月,她和男友周海泉开了这家店。“这里刚好处在老街和商业区的新旧结合地段,建筑特色和文化沉淀,跟我们想要打造时尚复古的场景化西餐厅十分契合。”
借助网络传播的力量,这家西餐蛋糕店迅速蹿红,成了“网红店”,前来“打卡”的市民络绎不绝。走进店内,顾客们三三两两围坐在一起,聊聊天、品美食、拍照片,十分惬意。
陈柳和男友分工明确、合作默契,她负责电商营销和场景化打造,西式面点师的周海泉担任面包烘培师,制作各种面点小吃。他们发挥各自特长,努力为市民打造浪漫温馨的聚会休闲场所和热门打卡地。
陈柳表示,他们计划在西外街再开一个新中式园林风餐厅,把周末戏曲小剧场、邵阳古老元素融合进来,以创新、时尚化的用餐氛围感吸引更多年轻人,把家乡的传统和特色推广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