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6日

花甲劳模爱耕种

邵阳日报记者 王朝帅 通讯员 孙少波

6月24日,全国劳动模范游长春种植的早稻距离收割只剩20余天,老人望着连片稻田满心欢喜。这是继葡萄、草莓之后,游长春大规模种植的第三种作物,今年62岁的他依然奋斗在农业耕种第一线。

游长春是大祥区板桥乡龙头村村民,曾当选为湖南省第十届、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先后被评为市劳动模范、省劳动模范与全国劳动模范。2001年,他被共青团湖南省委、省科技厅评为“湖南省十大杰出青年星火带头人”。

“我不会退休,要干到身子骨动不了为止。”游长春说。

四处学习种葡萄

1992年,正值青年的游长春发现了葡萄的高经济效益,开始小规模种植该作物。当时他还是一名木工工人,手艺活好,收入不低。

游长春回忆说:“那时农村有很多闲置土地,每亩地100元租金,很便宜,我想着浪费可惜了,就准备承包些地种葡萄。”

1996年,他看到前几年的葡萄长势喜人,就进一步扩大了种植规模。可好景不长,这一年邵阳地区发大水,游长春的葡萄无一幸免被淹没,颗粒无收。

“从那以后,我就知道种葡萄不能全靠天时,要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才行。”游长春说。

同年10月份,游长春前往浙江省金华市学习葡萄种植技术,又时常在书本、报纸上了解最新的葡萄领域讯息。从此,他栽种的三倍体巨峰系列葡萄年年丰收,亩产达到1500余公斤,为他带来可观收益的同时,加强了他对农业耕种的信心。

万水千山引草莓

一次,葡萄收购商告诉游长春,沿海地区的草莓收购价高,他便时常关注起这种作物。1999年10月,游长春从报纸上了解到浙江省宁波市某地有一个反季节草莓种植基地,于是他迅速动身前往学习种植技术。

初到种植基地,游长春就被眼前成片的大棚与饱满圆润的红色果实惊呆了,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将草莓引进邵阳地区。可由于语言障碍,游长春没法与本地人流畅沟通,后来在老乡的帮助下,他结识了一位草莓种植户。

“当时他跟我说,技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学会的,要在实践中领悟与探索才能有收获,于是我在那待上了一个月。”游长春感慨地说。那一个月里,他白天免费做工,晚上则向“师父”请教草莓种植技术,再到老乡房子里打地铺睡觉。

由于水土不服及生活方式差异,游长春艰难地度过了一个月,这时家里人希望他早点回邵阳。临别前,“师父”赠予了游长春800余株草莓种苗与几本草莓种植手册,还感谢他为自己打理种植园。

游长春说:“回去时,那草莓苗带着土,两大袋有80余公斤重,在火车上怕人压着,我硬站了19小时寸步不离,后面又背着它们多次辗转大巴车才回到邵阳。”

年过花甲育水稻

2014年,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引人关注,在政府的鼓励与支持下,游长春又毅然从水果种植转向了水稻种植。目前,这位“老模范”承包了66.67公顷土地种植水稻,投入了600余万元购置机械设备,如稻谷烘干机、抛秧机、收割机及各种农机20余台。

“我现在每天要走一两万步路去稻田查看情况,农闲时还会前往江西、湖北孝感等地学习水稻种植技术。”游长春说。

现如今,他正努力攻克“提高产量、降低成本与提高种植机械化率”三大难题。游长春举例说:“‘有序智能直播机播种’方法可以为一亩地节省300元生产成本,并得到3万至4万有效穗数,以此产生高经济效益。”

据统计,游长春承包的早稻田亩产达到了400公斤,早稻与晚稻加起来亩产800公斤。游长春还觉得不够,他仍然在四处求学如何进一步突破产量与成本难题。

水稻丰收了,生活也越来越好,游长春却有了一个难以解决的烦恼。他总向朋友倾诉:“我子女都不愿意回来种田,更别说去找其他人传承衣钵,现在很少能遇到甘愿回乡种田的年轻人了。我希望日后能有更多年轻人扎根乡村发展农业,这样才能合理利用村里的闲置土地,并有效缓解粮食安全问题。”

--> 2024-06-26 邵阳日报记者 王朝帅 通讯员 孙少波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64863.html 1 花甲劳模爱耕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