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5日

“专递课堂”为乡村学生送去一抹阳光

邵阳日报记者 李超

陈景润(左)与袁梓琦在折“垃圾盒”。

金娟和康丽萍分别在两校书写板书。

一条只有一车多宽的水泥马路从大祥区罗市镇街向山里延伸,两旁那一人多高的玉米植株,让小路显得更加狭窄。十几分钟的弯弯绕绕、上坡下坎后,一所小巧别致的校园映入眼帘。到了,大祥区苏家民族小学。

校长杨彬烨告诉我,苏家民族小学是典型的“村小”,6个年级、6个班级、13位教师、37名学生是它的全部。学生基本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的家庭大多是单亲家庭、因病因故造成的困难家庭。

“这样的校情学情,让我们更加深刻意识到肩上担子有多重。”杨彬烨说,“虽然学生少,但是我们也没有让老师‘包班’,避免学生长期在同一种教学理念下学习成长,同时我们还对部分学科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比如选择在音乐、美术、体育方面有造诣的老师,一周上一次全校的‘大课’,日常‘小课’就按课程表来上。特别是去年和西苑小学结对以来,西苑小学精心组织的‘专递课堂’又带来了新的气象。”

杨彬烨所说的“专递课堂”,这时正在西苑小学和苏家民族小学同步精彩上演!

苏家民族小学多媒体教室里,15名学生整齐坐好,“教学一体机”上,西苑小学录播教室的影像清晰呈现。

“西苑和苏家的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金老师的课堂。”西苑小学教师金娟的声音传来,立即吸引了苏家民族小学学生的注意。

“这节课是二年级《道德与法治》的‘我是一张纸’。我们这边则把一至四年级的孩子们都叫来了。”苏家民族小学这边的组织人、学校教导主任康丽萍小声介绍。

课堂上,金娟从学生浪费纸张的小调查导入,邀请学生列出日常浪费纸张的行为,并提出如何对“写完一面和写完两面的纸”进行再利用的话题。在西苑小学几名学生回答后,苏家民族小学四年级学生袁梓琦也高高地举起了手。“可以折纸飞机!”“对,还可以折纸飞机,真棒!请坐!”金娟的称赞,让袁梓琦的脸上洋溢出自豪的笑容。

接下来,金娟又通过虚拟动漫人物“纸宝”,讲述浪费纸张和科学利用纸张的“苦”与“乐”,来引导学生形成“充分利用每一张纸”的环保理念。

“下面,我来教大家用书写完的废纸折一个‘垃圾盒’!”金娟的话,激发了两校孩子们的极大兴趣。在观看完教学视频后,金娟又一步步进行了演示。两校的孩子们也拿出自己书写过的纸学着折了起来。没一会儿,苏家民族小学四年级学生陈景润就折好了,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其他学生也在康丽萍的辅助下,分别完成了“垃圾盒”的制作。

一堂内容丰富、有趣有味的“专递课堂”在欢声笑语中落下了帷幕。“上次的劳动课,西苑小学的姚老师教我们包饺子也特别有趣。”“下周的科学实践课我满心期待。”意犹未尽的孩子们边走出多媒体教室,边交流心得……

“专递课堂将更多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课程送到了乡村学校,让这里的孩子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也让我们对乡村教育的未来充满了信心。”杨彬烨这位“95”后的脸上流露出了刚毅的表情。

离开苏家民族小学,曲折延伸的道路两旁,一行行玉米正迎着炎炎烈日向上生长……

【后记】

其实,两天前,我就来到了西苑小学进行采访。西苑小学教导主任彭芳告诉我,虽然西苑小学2022年秋季才正式投入使用,但区教育局为其配备了优质的师资队伍,让学校很快度过了新建学校的“适应期”,因此从2023年春季学期,该校就承担起了与苏家民族小学的结对任务。

为了做好结对工作,让“专递课堂”切实发挥出效果,西苑小学一方面通过“推门听课”、教学比赛等方式加强教师业务水平的锻造,一方面与苏家民族小学一起制定结对方案,选拔优秀教师、遴选优质课程,再经过多次打磨后“专递”到乡村,让乡村孩子切实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一年多来,从结对首个学期的6节课到本学期的14节课,从最初的英语、音乐,到本学期开设的道德与法治、音乐、美术、劳动、班队和心理健康教育,“专递课堂”的课时在增加、学科在丰富,教学效果也越来越好。“‘专递课堂’作为西苑小学的一项常规工作,我们力求做到,让每一堂专递课都能实实在在服务到两校学生,同时也以此为契机,为两校师生建立起友好沟通的桥梁。”彭芳说。

“西苑小学和苏家民族小学的‘专递课堂’是大祥区‘三个课堂’建设的一个缩影。”大祥区教育局信息中心主任阮海涛说,近年来,大祥区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全区组建9个网络联校体,含9所城区主校和18所乡村学校,常态化开展教学,实现了乡村学校全覆盖,以数字化赋能乡村教育,切实助推全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 2024-06-25 邵阳日报记者 李超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64823.html 1 “专递课堂”为乡村学生送去一抹阳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