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形成的十二生肖,十一种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唯独龙谁也说不清、道不明,似乎有悖常理。龙很可能不是实际的生物,而是观念的物态化。其实,古人口中所称的龙,其原型应该就是彩虹。
甲骨文中龙字并不统一,据有关专家统计,竟多达七十余种。在中国先秦、秦汉典籍中,有关神龙的记载屡见不鲜。最早论及龙的生态特征的文字,当属《周易》中的“潜龙勿用”“飞龙在天”“见龙在田”“或跃在渊”等,它那无所不在、变化多端的生态与任何真实的动物都不相符。
《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昭子问郯子为何以鸟名官。郯子说:黄帝氏以云纪,用云名官;炎帝氏以火纪,以火名官;共工氏以水纪,以水名官;大皞氏以龙纪,以龙名官。并称:“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云、火、水、龙连言,俨然同类。汉代王充《论衡·龙虚篇》载:“雷龙同类,感气相致……龙闻雷声则起,起而云至,云至而龙乘之。云雨感龙,龙亦起云而升天……世儒读《易》文,见传文,皆知龙者云之类。”如果龙与雷、云同类,必是一种自然现象。
在许多地区的民间调查中,许多田夫野老、蚕妇村氓认为彩虹是水中冲出来的。甚至有人称,看到井里突然冒出一包烟,红的、黄的、绿的,几秒钟迅疾升空,把井里照得通亮。如果把彩虹视为神龙,《周易》里面的神龙的生态特征就好解释了。彩虹出自井水的观念源远流长,商周金文中就有体现。
虹在古代被认为是阴阳二气交接之象。《淮南子·说山训》云:“天二气则成虹。”阴阳两气相争则变天,变天时风起云涌。在远古先民的心目中,一切纯物理的运动是不存在的,任何自然现象都是受神灵的控制。在一般情况下,雨后出现彩虹,先民们认为彩虹(龙)是降雨过程的幕后操纵者。只有在风雨雷电云尽情演绎之后,它才在幕后现身,有时甚至神秘兮兮,连踪影都不显现。
《庄子·天运》载:“孔子曰:‘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孔圣人口中的龙是一种可以聚合离散的云气类物质,其实就是彩虹。“合而成体”,指不同颜色的云气组成彩虹。“散而成章”,指彩虹可分散成不同颜色的云气。《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知,其乘风云而上天。’”此处,孔子明言龙非鸟、非鱼、非兽,而能乘风云上天,不知捕捉龙的方法,这也与民间传说虹从水中迅疾升空一脉相承。
《管子·水地》云:“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变化无日,上下无时。”作者极度渲染龙之习性及其变幻莫测,似乎就是先民心目中彩虹活生生的写照。
汉代刘向对龙进行过专门论述,他在《说苑·辨物》中说:“神龙能为高,能为下,能为大,能为小,能为幽,能为明,能为短,能为长。昭乎其高也,渊乎其下也,薄乎天光,高乎其著也……”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基本上保持了刘向的说法,语言更为精练:“龙,麟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古人视虹为有生之物,跨天接地的彩虹不就是鳞虫的老大吗?“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这跟彩虹的形象十分吻合。“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这实际讲的是彩虹一年之中出现、隐藏的大致时间。
先秦、秦汉文献中关于龙生态特征的记述较多,然而对龙的具体形象的描述却较少,似乎只有东汉学者王符提到过。南宋学者罗愿撰《尔雅翼》,书中引王符之说:“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物之至灵者也……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亦引王符的“九似”之说。这里描述的龙的形象,完全是经过深度艺术化的东西。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先民们“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终于营构出一个“九似”兼具的龙——它有着具体的形象和巨大的神力。这样的动物,在现实世界中是看不到的。但在自然界确实又存在它的原型——彩虹,因为它有美丽、具体的可视形象而又变幻莫测。正因为如此,龙能负荷着人们的幻想,乘云升天,自由自在地飞翔。
(易立军,隆回人,中国屈原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