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5日

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

——写在第三十四个全国土地日之际

邵阳日报记者 易蓝 通讯员 彭少飞 刘广慧

洞口县花古街道复垦的土地。 申兴刚 摄

邵东市杨桥镇清水村。申兴刚 摄

节约集约用地,邵水两岸活力迸发。申兴刚 摄

绥宁县关峡苗族乡花园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唐明业 摄

洞新高速新宁县连接线沿线的高标准农田。申兴刚 摄

盛夏时节,洞口县山门镇黄泥村象楠冲连片2公顷新恢复的耕地上,玉米、大豆郁郁葱葱,长势良好,一派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

“前几年这里还是杂草丛生、无人耕种的撂荒地,现在不仅复垦还新修了机耕道,适合机械化耕种,大大提高了种植效益。”该镇党委书记唐伟峰介绍,这片耕地因交通不便等原因荒废多年,2022年被镇、村强力“追回”。为了扩大种植效益,镇里还指导承包户发展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实现玉米和大豆双丰收。

丰收,离不开辛勤耕耘,更离不开对耕地的守护。近年来,我市全面推行耕地保护田长制,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构建全程一体化耕地保护机制,着力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沃土。

创新监管模式 “三长”共护“饭碗田”

4月19日,隆回县金石桥镇多部门联合执法,依法对龙口村13组村民陈某擅自违法占用基本农田修建的构筑物进行强制拆除。

此前,金石桥镇多次派出工作人员上门对陈某进行政策宣传和严肃教育,责令其拆除违法建筑,恢复土地原状,但陈某置之不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执法人员最终采取强制拆除措施。目前该地块已开展土地平整工作,将按计划进行复耕复种。

我市属丘陵地区,山多田少、人多地少,耕地保护压力大。在土地执法监管中,经常会遇到调查取证难、违法制止难、强制执行难等一系列难题。为此,我市在全省率先推出“三长”制度,即“田长+检察长+警长”,蹚出了耕地保护依法治理新路子。

“土地问题往往涉及的范围大、涉及的方面多。我们希望通过‘三长’制度,凝聚各部门合力,实现违法用地和非法采矿存量全清零、增量零增长、全年零发生,为全省土地执法提供‘邵阳样本’。”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称,在运行过程中,自然资源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开展全面排查、专项执法检查、查处各类自然资源违法行为。检察机关负责在非法占用农用地等案件会商等方面提供指导;对公安机关提请逮捕或移送审查起诉的,及时审查;对符合逮捕、起诉条件的犯罪嫌疑人,及时批准逮捕、提起公诉等。

“三长”联动下,我市耕地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执法人员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线索52起,公安机关破案17起,刑事拘留39人,移送起诉42人。我市违法用地数量、面积和占用耕地面积同比分别下降63.97%、75.13%、71.68%,违法新增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完善责任机制 “田”有人管、责有人担

2023年是国家开展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的“首考之年”。为对标落实耕地保护各项考核指标,我市以耕地保护田长制为抓手,高位部署、提前谋划,全力推动垦造新增耕地工作。

为压紧压实耕地保护责任,我市把耕地保护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行田长制严格耕地保护的实施方案》,全面推行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总田长的五级田长制,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耕地保护责任体系。市委书记、市长带头巡田,工作专班统筹日常工作,对县、乡、村、网格田长制落实情况进行全面督导,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现场交办,各县(市)区级田长对标对表开展巡田工作,形成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市县一体、上下联动的良好局面。

为确保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每年年初,市委、市政府通过与各县市区党委、政府签订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目标责任书,及时将任务分解下达至各县市区,并结合新增耕地“春苗行动”、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专项整治行动、耕地占补平衡专项整治、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核实处置、遥感影像耕地疑似流出的图斑整改等工作,强力推进耕地保护。

除了有效调度,我市还不断优化过程管控市田长制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市田长办”)。一方面通过工作例会、通报等方式,及时通报阶段性重点难点工作进展情况,分析研判工作中的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解决;另一方面定期梳理重点难点及进度偏慢的工作情况,以交办函的形式下发给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并提出工作推进建议。

截至2024年5月底,我市变更调查“二上”成果数据显示耕地面积达397786.67公顷,超过省定年度耕地保护底线目标2666.67公顷。

提升耕地质量 更多“粮田”变“良田”

在邵东市仙槎桥镇银杏树村莲花片,连片香瓜迎来了收获季。饱满圆润的香瓜挂满枝头,村民穿梭在瓜田里,忙着采摘、挑拣……

银杏树村莲花片因地势较陡、土壤呈弱碱性、水资源匮乏,致使农作物收成较差,村民不愿耕种。今年年初,邵东市五金科技创新产业园开发有限公司进驻该片,开展村企联动,一方面调度挖机开垦机耕道、翻挖地块、疏通水系、改善土壤土质,另一方面邀请农业专家现场调整指导种植结构,实行大豆、玉米套种和分季种植香瓜、红薯等,让这块几乎处于撂荒状态的耕地实现了复耕复种。据悉,整改后,该片年创收预计达10万元。

耕地保护“村企联动、以工促农”活动是我市以工业优势带动农业发展、助力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的又一新路径。针对落实耕种困难的地块,由结对村(社区)与农户达成地块承包使用协议,助农企业则负责地块翻耕、种植和后续管护。产出的农作物由助农企业负责销售或自用,最终达到企业、村集体和农户三方共赢局面。截至目前,29家企业与仙槎桥镇各村结成帮扶关系,村民们只要把地种好,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

“新常态下的耕地保护工作,要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同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整合相关资金和资源,利用市场机制、利益调节,建立起耕地保护奖补机制,对承担耕地保护任务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民进行奖补,推进形成层层落实目标、层层压实责任、人人节约用地、人人保护耕地的风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市将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补充耕地任务等纳入考核目标,带位置逐级下达,确保“地、数、图”一致,做到全市耕地面积有增加、质量有提升;同时积极实施补充耕地项目,对补充耕地立项、实施、验收、管护全过程监管,确保补充耕地数量到位、质量真实。

拓宽宣传渠道 耕地保护理念入脑入心

“家中有粮、心中不慌,守住土地、就有粮仓”“金山银山,土地才是靠山”“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守好耕地才能端牢饭碗”……

驾车行驶在邵阳县诸甲亭乡的大小公路上,这些朗朗上口的标语不时映入眼帘,以极为亲切的方式提醒着父老乡亲:耕地保护红线不能碰。

为树牢群众耕地保护意识,该乡既结合村(居)民代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走访工作,组织政府干部职工、村(社区)干部入户宣传,为大家发放宣传手册,挂上耕地保护“八不准”小海报,又安排流动宣传车进村进组,并利用微信群、村村响等媒介广泛宣传政策,让广大群众随手可学、随处可学。

扎实推进耕地保护工作,要确保耕地保护宣传走深走实。只有让干部群众看得懂政策、听得进要求,其他措施才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耕地保护优秀典型案例”和“最美田长”评选,共吸引148.8617万人次参与网络投票,投票数达572.2254万票,对评选出的8个“耕地保护优秀典型案例”和20名“最美田长”进行广泛宣传推介,让群众全方位了解田长制与耕地保护工作;启动邵阳红·志愿服务进田间活动,组织耕地保护志愿服务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立足自身岗位和实际,大力宣传并践行耕地保护、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改善等重点工作,鼓励并引导群众做政策法规的传播者、节约利用的践行者、土地资源的守护者……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市耕地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映林表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自然资源系统将持续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和耕地保护制度,全面增强底线思维和法治观念,提升全社会保护耕地、节约集约和依法依规用地意识,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资源和坚强保障。

--> 2024-06-25 邵阳日报记者 易蓝 通讯员 彭少飞 刘广慧 ——写在第三十四个全国土地日之际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64813.html 1 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 /enpproperty-->